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作者】 阿孜古丽·努拉林
【机构】 新疆和硕县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给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活力,使我的教学工作变的更加轻松。运用信息技术,能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它能把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形象地再现于课堂之中。电脑演示把烦琐的教师语言能直观展现给学生们。它转变了我的教育思想,使我的课堂活跃起来,充满了多彩的颜色。教给学生们健康的上网,正确的对待网络与自己的关系,让网络辅助他们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在科学知识的蓝天下,展翅高飞。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成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这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听说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生活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都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多。”“他真呆!”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上,它远远胜过传统的手段。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如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些丰富的多彩的演示功能对学生是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表现为利用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动态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圆锥的认识》中,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同学们对圆锥有了直观深刻的了解。使学生们很快就了解了圆锥的基本形态和具有的特征。尤其是圆锥高的演示,由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课件中用一条线表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不用老师过多语言的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三、抽象的的空间知识形成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协助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于是创设现实情境得到了重视。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这些内容我没记错的话是我在初中时学习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好象很遥远,但我在课前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美术课吗?(喜欢)你们喜欢剪纸吗?先让小朋友们欣赏几幅剪纸,接着问:美吗?小眼睛,仔细观察,他们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老师问:这些图形怎样得来的?然后用课件演示这些美丽剪纸的形成过程,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这节课接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学得轻松。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多媒体教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为新理念赋予了现实的意义,也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合作交流。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执教着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以前学过的语文课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情景,让学生享受动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欲望。接着老师问:这些脚印,怎样来的?美丽吗?学生纷纷欲言。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怎样把他们的脚印留下来?”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学具、印泥印出了各种图形的脚印。很快,学生印出了很多的图形……这样,不仅能够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总之,教师合理、适时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有利于充分揭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成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这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听说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生活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都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多。”“他真呆!”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上,它远远胜过传统的手段。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如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些丰富的多彩的演示功能对学生是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表现为利用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动态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圆锥的认识》中,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同学们对圆锥有了直观深刻的了解。使学生们很快就了解了圆锥的基本形态和具有的特征。尤其是圆锥高的演示,由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课件中用一条线表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不用老师过多语言的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三、抽象的的空间知识形成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协助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于是创设现实情境得到了重视。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这些内容我没记错的话是我在初中时学习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好象很遥远,但我在课前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美术课吗?(喜欢)你们喜欢剪纸吗?先让小朋友们欣赏几幅剪纸,接着问:美吗?小眼睛,仔细观察,他们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老师问:这些图形怎样得来的?然后用课件演示这些美丽剪纸的形成过程,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这节课接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学得轻松。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多媒体教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为新理念赋予了现实的意义,也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合作交流。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执教着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以前学过的语文课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情景,让学生享受动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欲望。接着老师问:这些脚印,怎样来的?美丽吗?学生纷纷欲言。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怎样把他们的脚印留下来?”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学具、印泥印出了各种图形的脚印。很快,学生印出了很多的图形……这样,不仅能够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总之,教师合理、适时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有利于充分揭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