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作者】 孙文琴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辨字释词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最能显露教师基本功的环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可谓在“咬文嚼字”和朗读上下足了功夫。
一、语文教学要讲究有效地“咬文嚼字”
使学生有效地理解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是非常有讲究的事情。在观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在“咬文嚼字”时不但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现择一片段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段]
(于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追悼”和“饱经风霜”这两个词语)
师:“大家读下面的话,说说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赏析]
从于老师精彩的执教过程可以看出:他的语文教学十分讲究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呢?于老师的实践引发了如下一些思考:
“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于老师讲“追悼”就是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进行“咬文嚼字”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追悼”,即“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尽管通过查阅工具书知晓“追悼”是表示“沉痛地怀念”之意,也可以体会这一层意思,可是“致敬、痛苦”等文中词语不但准确、形象而充分地表达出这一层意思,而且让学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这样的“咬文嚼字”远比查阅工具书有效得多。
“咬文嚼字”要与“写写练练”有机结合。字典上对“饱经风霜”的解释是“形容经过很多艰难困苦”。这样的解释对学生而言很模糊。就意思讲意思,只能是蜻蜓点水,因为学生根本就不清楚“饱经风霜”是什么样子,“饱经风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于老师“平地奇峰起”——“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就用几句话写出来。”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饱经风霜”一词不仅真正理解了,而且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饱经风霜”在学生的头脑里“活”了起来。这种“咬文嚼字”的效果正是我们执教者梦寐以求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非常注重“读书”,诸如领读、自由读、同桌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又有多少效果呢?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莫说是有感情,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尴尬局面呢?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的一则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学片段]
生:(读课文)“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次读)
师:(读完“囫囵吞枣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
(第三次读)
师:(读完“碰壁的故事”之后)鲁迅先生受到过很多挫折,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过100多个笔名,多不容易呀!他就是这样同敌人作斗争的。(略一停顿,用低沉的语气说)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想必你们能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
(第四次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第五次读)
[赏析]
通过仔细揣摩上述教学案例,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了这份情,才能进行有效朗读。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于老师在教学法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四次引导,五次朗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使学生对“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的理解更深一层,学生自然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
这才是有效的朗读,这种“以情促读”式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引导应有的作用。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这样有效的引导是不多见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多从技巧上入手,如:明确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读,指导应该用力的大小等等。两者相比,谁取本逐末,谁优谁劣,不言不明!
由此可见,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语文教学要讲究有效地“咬文嚼字”
使学生有效地理解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是非常有讲究的事情。在观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在“咬文嚼字”时不但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现择一片段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段]
(于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追悼”和“饱经风霜”这两个词语)
师:“大家读下面的话,说说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赏析]
从于老师精彩的执教过程可以看出:他的语文教学十分讲究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呢?于老师的实践引发了如下一些思考:
“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于老师讲“追悼”就是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进行“咬文嚼字”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追悼”,即“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尽管通过查阅工具书知晓“追悼”是表示“沉痛地怀念”之意,也可以体会这一层意思,可是“致敬、痛苦”等文中词语不但准确、形象而充分地表达出这一层意思,而且让学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这样的“咬文嚼字”远比查阅工具书有效得多。
“咬文嚼字”要与“写写练练”有机结合。字典上对“饱经风霜”的解释是“形容经过很多艰难困苦”。这样的解释对学生而言很模糊。就意思讲意思,只能是蜻蜓点水,因为学生根本就不清楚“饱经风霜”是什么样子,“饱经风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于老师“平地奇峰起”——“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就用几句话写出来。”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饱经风霜”一词不仅真正理解了,而且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饱经风霜”在学生的头脑里“活”了起来。这种“咬文嚼字”的效果正是我们执教者梦寐以求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非常注重“读书”,诸如领读、自由读、同桌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又有多少效果呢?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莫说是有感情,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尴尬局面呢?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的一则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学片段]
生:(读课文)“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次读)
师:(读完“囫囵吞枣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
(第三次读)
师:(读完“碰壁的故事”之后)鲁迅先生受到过很多挫折,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过100多个笔名,多不容易呀!他就是这样同敌人作斗争的。(略一停顿,用低沉的语气说)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想必你们能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
(第四次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第五次读)
[赏析]
通过仔细揣摩上述教学案例,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了这份情,才能进行有效朗读。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于老师在教学法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四次引导,五次朗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使学生对“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的理解更深一层,学生自然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
这才是有效的朗读,这种“以情促读”式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引导应有的作用。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这样有效的引导是不多见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多从技巧上入手,如:明确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读,指导应该用力的大小等等。两者相比,谁取本逐末,谁优谁劣,不言不明!
由此可见,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