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 吾热古丽·托乎提
【机构】 新疆精河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计算,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末,同时计算能力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要学好数学,首先就要从提高计算能力开始。目前,我市小学数学使用的是西师版教材。新版西师版教材相对于旧版教材而言,对计算内容和要求作了较大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从近几年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看,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总体计算能力不如以前使用旧教材的学生,无论是计算的准确率还是计算的习惯上都有所下降,而且越到高年级计算问题越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纵观学生的计算,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检测考试,多数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非在于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在于计算时的粗心大意和大而化之,究其原因是对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教师也因学生是掌握了计算方法,仅是一时粗心大意而出错就忽略对学生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老师的重视不够就导致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感知如果因计算不准确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具备追求计算准确率的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一份数学试题中涉及计算的内容约占85%以上,如果对学生因精心大意而出错的情况视而不见,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规范计算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规范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和保证。我这里所说的计算规范包括计算过程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我对我班学生计算的要求是:步骤清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其中包括草稿本。我要求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必须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是练习本,用于课堂练习;一个是草稿本,专门用于打草稿。两个作业本的书写要求同课堂作业本一样,并且我会定期检查。特别是草稿本,必须书写规范,绝对不能东一个算式,西一个竖式,必须排列整齐,便于检查。因为我发觉学生计算时随意性太强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来我班学生在计算时,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作业本的背面就是他打草稿的地方,整个作业本用不到了几天就杂乱无章,学生经常是刚打完草稿就找不到竖式在哪儿了。后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草稿本必须书写规范、排列整齐,并与计算题一一对应。这样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有条有理地自我复查,不必再费时重写草稿,直接对照检查,省时省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克服学生作业的随意性。另外,我要求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必须步骤清晰,我给学生归纳为:一定,二算,三检查。一定,必须先确定好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二算,必须先在草稿纸上计算(上交作业时我会抽查学生的草稿本,避免学生因自觉性差,随意口算);三检查,计算完成后必须认真检查。当然要求学生规范计算的同时,教师的示范也相当重要。因此,无论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好,还是评讲课,我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做到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对立了良好的榜样。总之,规范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理解算理从熟记各种计算法则开始。
西师版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的形成过程,而淡化其概念、定义、法则的归纳。因此教材中少有对概念、定义、法则的总结性话语。而教师在教学时又往往忽略对这些知识的弥补,总认为教材上有的我就教,没有的我就不教,从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计算时无章可依、无法可循,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多数老师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理解了算理,记不记住法则都无所谓了。我个人认为,像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并且用规范性的语言写下来,并加以识记。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一次性加以理解并掌握,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只有通过死记硬背再加上课后反复磨练才能熟练掌握,所以让每一位学生都熟记计算法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加强口算训练,并持之以恒。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而口算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只有天天坚持,才能熟能生巧。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练习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时间进行听算训练(教师口述算式,学生口算并写下答案),这样,即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我也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建立典型题库,并经常进行错例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收集典型题例,并对这些典型题例进行精讲常练,让学生通过掌握典型题例来举一反三。如35.6-5.6*5,学生容易先算35.6-5.6等于30后再乘5,给学生分析错误后,在今后的练习中也有意无意地加入此类试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强化中加以掌握。另外,我还经常对学生进行改错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遵循“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的步骤进行,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仅能让学生分清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而且还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六、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有些数字在计算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它们常常是进行快速计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去想或是动笔,即麻烦又容易出错,对于这些经常用到的数字我给学生归纳后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如:20以内的加减法,高年级计算圆面积、周长的一些常用数据、常用小数与分数的互化等,它们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我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多在细节上下工夫,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将这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认识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纵观学生的计算,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检测考试,多数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非在于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在于计算时的粗心大意和大而化之,究其原因是对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教师也因学生是掌握了计算方法,仅是一时粗心大意而出错就忽略对学生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老师的重视不够就导致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感知如果因计算不准确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具备追求计算准确率的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一份数学试题中涉及计算的内容约占85%以上,如果对学生因精心大意而出错的情况视而不见,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规范计算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规范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和保证。我这里所说的计算规范包括计算过程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我对我班学生计算的要求是:步骤清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其中包括草稿本。我要求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必须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是练习本,用于课堂练习;一个是草稿本,专门用于打草稿。两个作业本的书写要求同课堂作业本一样,并且我会定期检查。特别是草稿本,必须书写规范,绝对不能东一个算式,西一个竖式,必须排列整齐,便于检查。因为我发觉学生计算时随意性太强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来我班学生在计算时,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作业本的背面就是他打草稿的地方,整个作业本用不到了几天就杂乱无章,学生经常是刚打完草稿就找不到竖式在哪儿了。后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草稿本必须书写规范、排列整齐,并与计算题一一对应。这样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有条有理地自我复查,不必再费时重写草稿,直接对照检查,省时省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克服学生作业的随意性。另外,我要求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必须步骤清晰,我给学生归纳为:一定,二算,三检查。一定,必须先确定好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二算,必须先在草稿纸上计算(上交作业时我会抽查学生的草稿本,避免学生因自觉性差,随意口算);三检查,计算完成后必须认真检查。当然要求学生规范计算的同时,教师的示范也相当重要。因此,无论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好,还是评讲课,我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做到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对立了良好的榜样。总之,规范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理解算理从熟记各种计算法则开始。
西师版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的形成过程,而淡化其概念、定义、法则的归纳。因此教材中少有对概念、定义、法则的总结性话语。而教师在教学时又往往忽略对这些知识的弥补,总认为教材上有的我就教,没有的我就不教,从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计算时无章可依、无法可循,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多数老师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理解了算理,记不记住法则都无所谓了。我个人认为,像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并且用规范性的语言写下来,并加以识记。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一次性加以理解并掌握,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只有通过死记硬背再加上课后反复磨练才能熟练掌握,所以让每一位学生都熟记计算法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加强口算训练,并持之以恒。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而口算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只有天天坚持,才能熟能生巧。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练习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时间进行听算训练(教师口述算式,学生口算并写下答案),这样,即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我也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建立典型题库,并经常进行错例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收集典型题例,并对这些典型题例进行精讲常练,让学生通过掌握典型题例来举一反三。如35.6-5.6*5,学生容易先算35.6-5.6等于30后再乘5,给学生分析错误后,在今后的练习中也有意无意地加入此类试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强化中加以掌握。另外,我还经常对学生进行改错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遵循“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的步骤进行,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仅能让学生分清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而且还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六、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有些数字在计算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它们常常是进行快速计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去想或是动笔,即麻烦又容易出错,对于这些经常用到的数字我给学生归纳后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如:20以内的加减法,高年级计算圆面积、周长的一些常用数据、常用小数与分数的互化等,它们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我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多在细节上下工夫,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将这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