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探析

【作者】 蔡运芳

【机构】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巴曹一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数学 计算能力 探析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将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现就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口算、心算、笔算是小学生计算基本功训练的必然途经,通过加强口算、心算、笔算的训练,做到口随心动、手为心动,随口而出,准确无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到:
  (一)每节课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二)变换训练方式。如:听题口算、看题口算、抢答、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赛、“开火车”计算等。
  (三)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口算。只要天天坚持训练,这些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还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笔算时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格式混乱、演算粗心马虎,都是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先要培养学生在笔算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让每天口算、听算训练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常抓不懈,才会使我们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三)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四)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
27-9=3或4+58=98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要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育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胡光锑.晋泉新.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入门》    陶家荛.西门大学出版社.
  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富秀美、陈启新.北京教育出版社.
  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朱秀芳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⑤《小学数学教育》李光树.(2001年第10期)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