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浅议
【作者】 傲日来
【机构】 新疆博湖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语文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可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就必须创新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虽然积累了一批与时俱进、实践性强、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供我们来借鉴学习,但距离新课程理念中的教育目标还相距甚远。当然,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成功经验,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想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只靠某种“模式”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阅读教学日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愉快成长。
一、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师自身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读书的意义只有两个:一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二是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书,教师必须首先自己会读书。试想:一个没有真正阅读经验和不会读书方法的教师,怎么会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我们所指的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读书,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读书,自由、正确地搜集处理信息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性和人为限制的阅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的读书人,要不断地积累阅读经验,创新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厚,思维更集中,感悟更深刻,阅读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的创新,是突破教材的创新。
当前的阅读教学内容重点还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还没有把课本之外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的社会、人生、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源真正纳入到阅读教学中来。课本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使阅读教学还束缚在单一的形式中,很少会有人去突破它的束缚,将课本以外有益而鲜活生动的知识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因此,要创新阅读教学内容,就必须突破教材的束缚,适宜地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酸甜苦辣的成长历程、沟通古今的灿烂文化等等融入到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来。只有让阅读教学更多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才是生动的,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才会充满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求知。
三、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学方式的创新。
我们不难发现:同样一个单元的同一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有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当顺手,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勉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里面存在着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与方法,把阅读教学中由关注知识为主转移到关注学生为主上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灵活的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分层推进,由低到高,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树立阅读的信心,激发阅读的情感,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创新和构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探索和追求的。随着课改的推进,科技的进步,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手段逐渐地代替了传统的语言和教具手段。在各种电化手段的轮番展示下,学生的思维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却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个性咀嚼过程,学生得到的只是图像文字反映出来的一些直观共性的东西。如果学生的个性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就难以获得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在轮番的多媒体演播下,也就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初衷,迷失了语文教学方向。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宜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错,但如果将阅读教学变成“以机代人”,“以机代教”,淡化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忽视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创新阅读教学手段是肩负在每一位教师身上的重任,在阅读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只要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扬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融入到阅读中来,用以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总之,阅读教学赋予人以灵性,教人感悟,培养个性,涵养情感。只有如此,阅读教学才能生机蓬勃、充满希望,学生的个性才能激情绽放、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陈芳.阅读教学激情方法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2.10
[2]李悬.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J].《湖北教育》,2014.07
[3]孙厚高.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0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虽然积累了一批与时俱进、实践性强、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供我们来借鉴学习,但距离新课程理念中的教育目标还相距甚远。当然,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成功经验,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想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只靠某种“模式”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阅读教学日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愉快成长。
一、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师自身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读书的意义只有两个:一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二是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书,教师必须首先自己会读书。试想:一个没有真正阅读经验和不会读书方法的教师,怎么会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我们所指的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读书,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读书,自由、正确地搜集处理信息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性和人为限制的阅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的读书人,要不断地积累阅读经验,创新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厚,思维更集中,感悟更深刻,阅读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的创新,是突破教材的创新。
当前的阅读教学内容重点还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还没有把课本之外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的社会、人生、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源真正纳入到阅读教学中来。课本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使阅读教学还束缚在单一的形式中,很少会有人去突破它的束缚,将课本以外有益而鲜活生动的知识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因此,要创新阅读教学内容,就必须突破教材的束缚,适宜地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酸甜苦辣的成长历程、沟通古今的灿烂文化等等融入到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来。只有让阅读教学更多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才是生动的,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才会充满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求知。
三、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学方式的创新。
我们不难发现:同样一个单元的同一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有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当顺手,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勉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里面存在着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与方法,把阅读教学中由关注知识为主转移到关注学生为主上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灵活的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分层推进,由低到高,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树立阅读的信心,激发阅读的情感,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教学的创新,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创新和构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探索和追求的。随着课改的推进,科技的进步,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手段逐渐地代替了传统的语言和教具手段。在各种电化手段的轮番展示下,学生的思维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却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个性咀嚼过程,学生得到的只是图像文字反映出来的一些直观共性的东西。如果学生的个性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就难以获得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在轮番的多媒体演播下,也就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初衷,迷失了语文教学方向。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宜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错,但如果将阅读教学变成“以机代人”,“以机代教”,淡化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忽视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创新阅读教学手段是肩负在每一位教师身上的重任,在阅读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只要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扬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融入到阅读中来,用以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总之,阅读教学赋予人以灵性,教人感悟,培养个性,涵养情感。只有如此,阅读教学才能生机蓬勃、充满希望,学生的个性才能激情绽放、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陈芳.阅读教学激情方法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2.10
[2]李悬.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J].《湖北教育》,2014.07
[3]孙厚高.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