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蒙汉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巴东赛次克
【机构】 新疆博湖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每个人对教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当前蒙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蒙语语言环境;二是怎样让学生学会日常的词汇积累;三是课堂上师生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四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蒙语文教学应该形成怎样的教学模式为好。
一、怎样让学生学会日常的词汇积累
我们现在的蒙语课堂,很多老师都习惯于在蒙文课堂上,在课的一开始范读课文,然后领读几遍课文。就在这读的过程当中很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读课文。
(1)缺少读文任务。可能有的老师会问,开始读课文,连读都没读通、读顺?还提啥问题呀?这好比中央台的一则公益广告:认为缺少任务的朗读教学就像没有方向的旅行,下一站是哪里还不得而知,只知道看沿途的风景。读过之后一回味,什么印象也没有。这样的朗读无益于学生积累词汇、拓展思维。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们不妨试着采用这样几个朗读目标:很多时候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册书都快学完了,可学生的书还像新的一样,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包括老师的教材也是一样。这不利于积累、复习的时候也没有依据。
这样有目读文的好处是:能够充分体现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所提倡的“在蒙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画起来”的思想。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文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的话,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或在读某一课外读物的时候,他都会很自然的用你的这种方法去学习!
(2)挑出生词分段讲。听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问题:一篇课文教师们习惯于分段去教,讲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学习生字、词等训练的习惯。一周五课时蒙文课,把一篇课文分成二、三个部分,把生词单提出来,认读、分音节、找半音素字母、区分阴阳性、组词、造句,再拓展一下就是找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再整体去指导读课文。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就是不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因为他脱离文章,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所以还是边读边处理生字为好,而且读的时间一定要足够,并体现出学生在读课文时的主体地位。
(3)缺少主体。现在的语文课堂、包括数学课堂,学生都很少有课前就准备好练习本子的习惯,(这属于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一到需要动笔的时候,课堂就有一段时间会一片混乱。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们一定要养成学生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比如数学概念、语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便于学生识记。最好养成学生只要面前有纸张和笔就有写字的欲望,达到这一程度就好办了。
(4)有关练习课的设计。所以说教师们一定要切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又有多少?讲台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听;黑板上,记下一道又一道练习题,孩子们稀里糊涂地抄背。过一段时间后,或者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后,不及时将所教授知识进行总结、归类,让学生内化。可以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一筹莫展。
事实告诉我们,用强制的方法要求孩子学习成人规定的东西,是很难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相反,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一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也许会有另一番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不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扼杀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附属品,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哪怕故意让学生尝试错误,让学生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必要时老师再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扎实,才会不容易遗忘,才会不至于走错路了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怎样听课
上课前要做好听课准备,准备好笔记本放好。到重难点,尤其是自己没弄懂打问号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听,听的同时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要养成自己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要心到、眼到、手到。下课后,要养成仔细回忆的习惯。
三、怎样做课堂笔记
咱们的学生现在就没有课堂记笔记的习惯,不单单是语文课,其他学科包括数学课也要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样才行。而且还要学会“注书”,找准知识点要做到圈点划,作旁注,这样复习时才会有依据。
四、怎样发言
课堂要积极参与,敢于举手发言,这也是验证自己有疑难问题的最好时机。当然回答问题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很快地加工整理,这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种能力。
五、怎样复习
复习的时候要再一次地通读课文,先查缺补漏;再进行精读,攻破自己所谓的难点。这时课堂记录的笔记就派上用场了,课后仔细回忆的内容也要再现出来了。再有隔一段时间反复练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过的知识才会记得牢。
六、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记的内容包括:记书名,记日期,要自定格式,有规律地记笔记。遇到好词佳句,就先把它圈起,还要做旁注。而且要自列提纲,自己概括内容,找到问题的中心,并试着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表达的基础。(学主席不动笔墨不读书)
七、多读、多问、多想
当然,没有读书的好习惯是绝对不行的。要想学好语文,就得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方法也很多,有的可以泛泛未读过,只在精彩处做一些标记以备再读时重点感悟,有的就得精读了,而且一些需要积累的一定要牢牢地记在脑中,这就又涉及一个记忆和背诵的问题了,要经常性地做“记忆体操。”并做到勤做摘记,这是关键。再要提的就是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自己提问题,而且要多提问,这就是所谓的“会质疑”。可能有人要问了,在书上写什么?怎样写?咋做旁注?这个我在以上都提到了,就得需要你再读一遍这篇文章喽!总之你得学会——处处问,时时问,问中学,学中问。
一、怎样让学生学会日常的词汇积累
我们现在的蒙语课堂,很多老师都习惯于在蒙文课堂上,在课的一开始范读课文,然后领读几遍课文。就在这读的过程当中很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读课文。
(1)缺少读文任务。可能有的老师会问,开始读课文,连读都没读通、读顺?还提啥问题呀?这好比中央台的一则公益广告:认为缺少任务的朗读教学就像没有方向的旅行,下一站是哪里还不得而知,只知道看沿途的风景。读过之后一回味,什么印象也没有。这样的朗读无益于学生积累词汇、拓展思维。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们不妨试着采用这样几个朗读目标:很多时候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册书都快学完了,可学生的书还像新的一样,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包括老师的教材也是一样。这不利于积累、复习的时候也没有依据。
这样有目读文的好处是:能够充分体现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所提倡的“在蒙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画起来”的思想。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文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的话,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或在读某一课外读物的时候,他都会很自然的用你的这种方法去学习!
(2)挑出生词分段讲。听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问题:一篇课文教师们习惯于分段去教,讲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学习生字、词等训练的习惯。一周五课时蒙文课,把一篇课文分成二、三个部分,把生词单提出来,认读、分音节、找半音素字母、区分阴阳性、组词、造句,再拓展一下就是找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再整体去指导读课文。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就是不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因为他脱离文章,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所以还是边读边处理生字为好,而且读的时间一定要足够,并体现出学生在读课文时的主体地位。
(3)缺少主体。现在的语文课堂、包括数学课堂,学生都很少有课前就准备好练习本子的习惯,(这属于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一到需要动笔的时候,课堂就有一段时间会一片混乱。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们一定要养成学生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比如数学概念、语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便于学生识记。最好养成学生只要面前有纸张和笔就有写字的欲望,达到这一程度就好办了。
(4)有关练习课的设计。所以说教师们一定要切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又有多少?讲台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听;黑板上,记下一道又一道练习题,孩子们稀里糊涂地抄背。过一段时间后,或者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后,不及时将所教授知识进行总结、归类,让学生内化。可以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一筹莫展。
事实告诉我们,用强制的方法要求孩子学习成人规定的东西,是很难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相反,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一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也许会有另一番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不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扼杀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附属品,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哪怕故意让学生尝试错误,让学生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必要时老师再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扎实,才会不容易遗忘,才会不至于走错路了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怎样听课
上课前要做好听课准备,准备好笔记本放好。到重难点,尤其是自己没弄懂打问号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听,听的同时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要养成自己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要心到、眼到、手到。下课后,要养成仔细回忆的习惯。
三、怎样做课堂笔记
咱们的学生现在就没有课堂记笔记的习惯,不单单是语文课,其他学科包括数学课也要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样才行。而且还要学会“注书”,找准知识点要做到圈点划,作旁注,这样复习时才会有依据。
四、怎样发言
课堂要积极参与,敢于举手发言,这也是验证自己有疑难问题的最好时机。当然回答问题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很快地加工整理,这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种能力。
五、怎样复习
复习的时候要再一次地通读课文,先查缺补漏;再进行精读,攻破自己所谓的难点。这时课堂记录的笔记就派上用场了,课后仔细回忆的内容也要再现出来了。再有隔一段时间反复练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过的知识才会记得牢。
六、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记的内容包括:记书名,记日期,要自定格式,有规律地记笔记。遇到好词佳句,就先把它圈起,还要做旁注。而且要自列提纲,自己概括内容,找到问题的中心,并试着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表达的基础。(学主席不动笔墨不读书)
七、多读、多问、多想
当然,没有读书的好习惯是绝对不行的。要想学好语文,就得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方法也很多,有的可以泛泛未读过,只在精彩处做一些标记以备再读时重点感悟,有的就得精读了,而且一些需要积累的一定要牢牢地记在脑中,这就又涉及一个记忆和背诵的问题了,要经常性地做“记忆体操。”并做到勤做摘记,这是关键。再要提的就是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自己提问题,而且要多提问,这就是所谓的“会质疑”。可能有人要问了,在书上写什么?怎样写?咋做旁注?这个我在以上都提到了,就得需要你再读一遍这篇文章喽!总之你得学会——处处问,时时问,问中学,学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