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需要优化设计

【作者】 唐 霞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教育教学电教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的有效性源于课前设计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就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必须正确把握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是其根本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优化设计 需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人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要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就必然担当起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提高教学有效来予以落实。而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门技能课,就是手把手教,通过示范+模仿的方式进行,这种把信息技术教学归结为匠人式教学,显然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在全面创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有效的课堂教学源自于精心设计。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正确把握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既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个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其特点表现为: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 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 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 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和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一)精心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来加以讨论。(1)言语信息教学流程。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结果分类, 有机械言语信息学习和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机械言语信息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没有逻辑意义, 只需要学生实记。教学是需要按照一定逻辑联系来安排教授顺序。提供“先行组织者”,并用逻辑顺序或根据与有意义的上下组织言语信息进行教学顺序的设计。(2)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布鲁纳主张用教学法来设计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其步骤为: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第三步制定假设问题解决方案;第四步验证假设问题;第五步辩证结果,得出结论。奥苏贝尔主张教学顺序以“先行组织者”为起点, 在呈现具体学习任务。(3)动作技能教学顺序。动作技能顺序设计有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它的形成是通过练习来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如键盘的指法练习,需要通过一定的上级练习,才能掌握指法要领。提高录入速度。
  (二)灵活选用教学媒介。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设计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媒体得当的选择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种类和选择范围更加多样,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功能,如有的媒体适合传递声音, 有的媒体善于表现运动、有的媒体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合理得当地先用,使其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服从教学设计策略。
  三、优化教学方法选择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及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是优化讲解法。传统的教师授课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精神进行传授知识,由于媒体的应用,现代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来进行授课。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理论的知识的讲授,尤其是操作技能,现代的讲授方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
  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四是分层教学法。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不能再象传统“齐步走”,要采取梯度设计,分层教学,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让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设计,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流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林,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践与体会[J].基础教育,2016年。
  [2]郑春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
  [3]张红梅,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