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骆 华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通过游戏、情境、竞赛、任务驱动等途径策略进行落实。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词。作为奠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自然要加入这股潮流中。新课标明确这门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来提升教学有效性,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呢?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其实现的实施策略。
一、采取游戏入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而信息技术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例如,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没碰过电脑,对鼠标的基本操作非常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是难以掌握,而且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就让他们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电脑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欲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的能力处在萌芽之中。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技能的初步发展,在低年级上信息技术课的知识非常困难。但是孩子们对有动感、有情节故事和有强烈色彩的东西却有较强好奇心。我们便可利用这个特点创设能引发学生强烈好奇的教学情境,把与教学有关的动画片寓于其中,让学生满足好奇需求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中,我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等他们沉浸在奇妙的故事和场景中时,慢慢停下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讲解信息技术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组时间数据,让孩子们猜测第一台信息技术是什么时间出生的?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后可以简单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并请他们展开讨论:想像今后的信息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开拓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开展竞赛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征充分发挥出来,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竞赛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主体性,这样还能能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成绩优秀的可以得到小红花,他们的兴奋劲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这些看似小的举措,却能有效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快乐。
四、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随着大家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策略,具有极强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就是把所要完成的知识及技能目标设置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完成,发挥他们团队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实践,就是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实现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效果。因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这样,在体验成功时,又发展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小学生接受的儿童化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春明,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2013年。
[2]叶博,“任务驱动”模式下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2年。
[3]张振生,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4]王春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词。作为奠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自然要加入这股潮流中。新课标明确这门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来提升教学有效性,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呢?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其实现的实施策略。
一、采取游戏入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而信息技术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例如,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没碰过电脑,对鼠标的基本操作非常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是难以掌握,而且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就让他们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电脑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欲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的能力处在萌芽之中。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技能的初步发展,在低年级上信息技术课的知识非常困难。但是孩子们对有动感、有情节故事和有强烈色彩的东西却有较强好奇心。我们便可利用这个特点创设能引发学生强烈好奇的教学情境,把与教学有关的动画片寓于其中,让学生满足好奇需求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中,我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等他们沉浸在奇妙的故事和场景中时,慢慢停下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讲解信息技术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组时间数据,让孩子们猜测第一台信息技术是什么时间出生的?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后可以简单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并请他们展开讨论:想像今后的信息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开拓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开展竞赛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征充分发挥出来,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竞赛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主体性,这样还能能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成绩优秀的可以得到小红花,他们的兴奋劲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这些看似小的举措,却能有效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快乐。
四、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随着大家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策略,具有极强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就是把所要完成的知识及技能目标设置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完成,发挥他们团队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实践,就是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实现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效果。因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这样,在体验成功时,又发展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小学生接受的儿童化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春明,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2013年。
[2]叶博,“任务驱动”模式下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2年。
[3]张振生,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4]王春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