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成果
【作者】 王利荣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下面我就针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便巩固阅读成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1、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小学生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2、阅读兴趣的层次性定位
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好奇心在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和人员间的变换很频繁。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纵横交错,行读相成
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1、运用周边环境,进行写作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学生可以在积累、模仿、自我创作、团结合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取乐趣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建立学生自信心
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集、绘画作品等。可以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的空置处设立展示台,每周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向自己的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构思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三、合理辅导,巩固阅读成果
我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扩展阅读,由课内教学导向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妈妈的账单》后,可引导学生到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表现妈妈的爱的主题的文章来读。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
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并且获得收益。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
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1、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小学生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2、阅读兴趣的层次性定位
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好奇心在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和人员间的变换很频繁。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纵横交错,行读相成
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1、运用周边环境,进行写作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学生可以在积累、模仿、自我创作、团结合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取乐趣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建立学生自信心
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集、绘画作品等。可以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的空置处设立展示台,每周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向自己的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构思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三、合理辅导,巩固阅读成果
我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扩展阅读,由课内教学导向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妈妈的账单》后,可引导学生到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表现妈妈的爱的主题的文章来读。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
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并且获得收益。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
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