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本语文课堂应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唐凡斐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前提,这也是培养学生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抓好阅读课、讨论课和解惑课。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 自学能力 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以以析为主的“满堂灌”,在很大程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生本课堂”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笔者在自我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语文教学,谈谈生本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以生为本的阅读课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先设置阅读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3-5分钟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我们就可根据内容首先播放电影《横空出世》的片段,然后教师对照视频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事,把学生带回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天,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场面,从而让学生对邓稼先及我国科学家的了解,激发崇敬之情,使学生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阅读。
(2)联系多学科提问题。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方法,是体现“启发式”教学思念的重要方式,但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平时是不能主动质疑的,更不会联系多种知识来思考,或解决问题,这就有待于我们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引导。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春夏秋冬,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再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三种方法而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得以其他方式而否定或忽视。
二、以生为本的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得出结论。
2.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与讨论到其中,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等等。
在教学《谈读书》这篇文章时,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主伙,“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以生为本的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只有抓住兴奋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首先播放有关云南民歌的MTV,通过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再让学生思考:平时你见过少数民族对歌吗?你会对歌吗?对歌的都是些什么人?对歌的那个场面你见过吗?如果没见过,想见吗?等等,这样便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文。
运用阅读一一讨论一一解惑教学法,有利于在“生本课堂”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廷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J].新课程,2010年。
[2]孙丽丽,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
[3]郑结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 自学能力 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以以析为主的“满堂灌”,在很大程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生本课堂”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笔者在自我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语文教学,谈谈生本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以生为本的阅读课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先设置阅读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3-5分钟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我们就可根据内容首先播放电影《横空出世》的片段,然后教师对照视频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事,把学生带回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天,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场面,从而让学生对邓稼先及我国科学家的了解,激发崇敬之情,使学生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阅读。
(2)联系多学科提问题。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方法,是体现“启发式”教学思念的重要方式,但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平时是不能主动质疑的,更不会联系多种知识来思考,或解决问题,这就有待于我们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引导。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春夏秋冬,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再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三种方法而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得以其他方式而否定或忽视。
二、以生为本的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得出结论。
2.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与讨论到其中,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等等。
在教学《谈读书》这篇文章时,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主伙,“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以生为本的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只有抓住兴奋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首先播放有关云南民歌的MTV,通过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再让学生思考:平时你见过少数民族对歌吗?你会对歌吗?对歌的都是些什么人?对歌的那个场面你见过吗?如果没见过,想见吗?等等,这样便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文。
运用阅读一一讨论一一解惑教学法,有利于在“生本课堂”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廷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J].新课程,2010年。
[2]孙丽丽,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
[3]郑结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