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马卫平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主要的要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音乐脑。左半脑是一般的逻辑思维、公式、推理、步骤,右半脑是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左脑是浅层次记忆,右脑是深层次记忆。”① 据科学家推测,在人脑两大半球中,右半脑半球的能量是左半脑半球的10万倍以上。音乐开发右脑,并通过胼胝体促进左脑的发展。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与右脑,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从各国科学家、文学家、名人情况看,很多与音乐有着不解的缘份。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以科学方法对艺术进行分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十分通晓音乐。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俄国作曲家包罗廷是位化学教授;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巴尔扎克等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或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或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或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1912年8月的一天,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他夫人说:“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说完,就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他边弹奏边思考,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便上楼把自己关进书房,数日后,他疲惫不堪地从书房下来,手里拿的稿纸便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爱因斯坦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人的潜能的开发,不应该只是智力的开发,它应当包括德、智、体、美、劳及技能、技巧在内的潜能的开发,尤其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开发。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亦可称之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求知的动机怎能发现问题?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又是构成完美的道德理想和坚韧刚毅的意志所必需的要素。它们统一在人的身上,推动他用自己的知识、思维、体力、技能去完成那些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若能以经常的长期的高尚情感的感受,它便能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情品格。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重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重旋律线条的音乐,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无怪乎有人把音乐的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欣赏、感受音乐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节奏规范、发声训练、合唱合奏,都需要专心、协调、配合。有时上台表演、到社会慰问演出,需要学生自定节目、自行组织、自编自演,让学生表现自我、接触社会,体验成功与失败。不失为一次极好的锻炼。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不仅增长知识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