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肖顺银

【机构】 四川省资阳中学

【摘要】有效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是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更有效培养人才的一种实践探索。实践中,我们要重“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课改,更新教与学方式,让学生在新的评价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省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也随之启动。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多成就。但在成绩的背后,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或困惑,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课改深水区,其意义更大。在这几年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我任教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就目前看到的,和自身实践中所接触到的教学困惑,谈一点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一、课改需要重“形式”,更要重“内容”
  课改,改什么?首先要有别于传统教学。而在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注重课改的形式变化,而在本质上无异。我想,这与我们探究课改主要追求相悖的。数学课改课堂要不要“形式”?什么“形式”才是符合我们课改、适合我们学校的各自阵地,这要与学校主流的课改相统一。
  首先,我认为,课改需要一定的“形式”,特别是起始阶段。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学生的综合实践开展,课堂的模式等等。实践证实,恰当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优点不言而喻,它能极大的关注学生这个主体,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很好的发挥学生间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为培养和锻炼集体合作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得明白,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不是每堂课都由学生来探索。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呢?事实上,这种形式的有无,完全应该取决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的素质,班级的基本情况等,要“适时、适地、适合学情、适合教材内容”。
  其次,有效的课改,不仅需要恰当的“形式、结构”,而“内容”还必须为“教育方针、目的”服务。然而,由于数学教材体系的改变、高考的压力等原因,驾驭课程的内容也成了不少老师的困惑。手握新教材的同时,还是不忘老教材的“内容”,还是在新教材的内容上无限的加深、拓宽、延展,把原来老教材上的内容照搬上来,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而由于内容、时间、课时的不足,困惑不免再次产生。
  在教学内容上,到底要不要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高考到底会考什么?我们要选择上或是不上的内容,由什么来决定?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课堂“内容”必须为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学科教育目的)服务。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了高考、为了片面的升学,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追求眼前的升学率,即使能赢得眼前,必将会输掉国家的未来。教育考试最终应走向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不是为了将学生在群体中排定位置,而是为发展学生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必须要做到“内容”服从于“目的”,“内容”切合“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二、注重理念更新,强化培训提升能力
  理念决定行动,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是指文化知识,更包括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教育的目标也将不仅是为了传承知识,更要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驱力。而我们一些老师认为:课改也不过是走形式,过一阵就过去了;课改只有在条件好的、硬件设施齐全的地方适合搞;课改还是得把新教材当老教材上才能适应高考,高考指挥棒没改变如何谈“课改”等。这些话语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这些话有力地说明了一点:要“课改”,必须要有好的教育理念,要真真把新的理念和课改要求扎根于教师的心中才行,有了理念才能指导行动,课改理念必须先行。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教师,而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课改的具体实施中,如何使教师队伍能快速成长?获得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快速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自身努力,二是加强课改“专业培训”。目前,各学校因为地域差异,招生环境,学校办学历史、规模等影响,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使教师得到有效的培训,“专家引领,送教下乡”等活动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靠自己,开展学校集体“校本研训”活动,也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很好途径,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活动的作用,杜绝形式化。这也是提升教师能力,更新理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更新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发展
  数学课堂课改到今天,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淡化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取而代之为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但是,我们并不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还是需要体现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者地位,教师课堂上的个人魅力,教师精彩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还是需要我们课堂的结构导入、新课、小结、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环节。这些我们为啥要摒弃呢?只不过是,我们在新课改中,要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发展,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学习成长。改掉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而不是打破砂锅、另起炉灶。
  更新课改理念,让“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让“专家引领”和“校本研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搞课改,相信不久就会迎来我们课改的春天,迎来一群成长于新课改蓝天下的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平李立,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17年。
  [2]梁长苗,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9年。
  [3]赵河敏,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