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幼儿角色交往缺失

【作者】 孙菊辉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热爱游戏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1〕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实质就是为着幼儿的装扮玩耍。幼儿在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能沉浸在所装扮的角度中进行交往,出现了“角色交往缺失”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角色、角色交往、角色交往缺失
  角色源于戏剧,是演员掩饰其真实身份,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表现出剧中人的个性特征。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交往,这种以游戏角色进行的交往(以下简称“角色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因为角色游戏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社会实践内容。幼儿把成人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交往的艺术寓于扮演角色之中,为其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得以实现。同时,这种“角色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角色游戏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幼儿卷入角色越深,游戏就越生动,角色交往的频率也就越高,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然而,当游戏成为教师导演下的活动时,幼儿即便是在游戏,也可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我们看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迫切需求,看不到本能的释放,看不到生命的激情,看不到幼儿对角色的深情投入。幼儿按部就班地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没有暂时放弃自己的幼儿身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角色中去,致使原本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变成了干巴巴的走过场,背台词,了无生趣。有调查研究表明,“角色交往”只占儿童之间交往行为总数的6%,在角色游戏中也只占儿童交往行为总数的13%。〔2〕可见,即使是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也较少以单纯的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存在较多的角色交往缺失问题。
  二、角色交往缺失的现象与分析
  情景一:“小狗”(塑料狗)腿断了,“主人”抱着它来找“兽医”。“兽医”想用透明胶粘腿,一旁的教师看到了,说:“腿断了,用透明胶是粘不住的,应该上夹板。”
  情景二:“司机”没理“交警”的指挥,闯了红灯。“交警”立刻告状:“老师,军军闯红灯”
  情景三:“顾客”太多,“商店”里的“冰淇林”不够了,“营业员”没办法,向教师求助:“老师,冰淇林没了。”
  情景四:没有一个“顾客”光顾,“店主”一声不吭地傻坐在“商店”里。
  情景五:教师与幼儿协商好游戏的角色分配,离开了。几个幼儿也不管自己要当谁,就开始“活跃”起来。
  情景六:“妈妈”不顾“宝宝”“饥渴”和“哭叫”,还是一直跟“外人”闲谈。
  1、缺乏真实生动的游戏情境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这要求幼儿达到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为,能脱离成人行为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因此,在角色游戏中,“道具”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幼儿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喜欢妈妈做饭时用的炊具;幼儿扮演警察,可能是因为可以拿枪……丰富生动的游戏“道具”能激发幼儿装扮的兴趣和热情。当然,除了游戏材料等物质条件以外,影响游戏的情境因素还很多,比如幼儿班级的民主、合作等精神氛围。
  2、缺乏适时恰当的教师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大多数教师把指导重点放在幼儿智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上,如教育幼儿不争抢玩具,不大声说话,对别人要有礼貌等,并习惯于用成人的做法来要求幼儿。“情景一”中,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并以常理“指导”正在游戏的幼儿,而忽略了从幼儿的角度认同这个“创举”同样使幼儿得到满足和快乐。游戏开始前,教师总是要先引导幼儿回忆经验、复述规则、分配角色,再强调各主题应该怎样玩,若有人违反规则怎样处理。“情景二”中,幼儿即使在游戏中也不忘迅速将“违规”同伴的名字告诉教师。这无形中把积极主动投入游戏的幼儿变成了消极被动适应教师要求的木偶。“情景四”中,幼儿不能如真实的店主那样主动招揽顾客。教师对游戏的不恰当指导是幼儿不能深层卷入角色的主要原因。
  3、缺乏独立自主的幼儿活动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教师的长期训导和照顾,容易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如在“情景三”中,幼儿不能以真实的“营业员”身份去考虑“冰淇淋”不够怎么办,而是立即向教师寻求解决办法。在角色游戏中,这种角色交往缺失不仅使幼儿感受不到角色扮演的快乐,也使游戏毫无生趣可言。而游戏的“无趣”“不像”,又可能使教师加强对游戏的指导。“指导”得越多,幼儿独立自主性就越少,就越不能深层卷入角色……如此恶性循性,何言幼儿游戏的自由,扮演的乐趣?
  三、角色交往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1、回归角色游戏本真
  幼儿正处于发展之中,装扮行为不可能如戏剧装扮那样真实细腻,而常常是高度概括的,表现的是人物的典型言行,是以幼儿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呀?”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儿说:“拿药去,吃了就好。”“病人”一走,看病的过程就结束了。“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感受、关照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是幼儿角色扮演固有的特点,教师不能因为他们装扮得“不像”,就“好心”地给予指导。回归角色游戏本真就是要把游戏还给作为主体的幼儿,让幼儿进入“角色”去“玩”,使他们觉得角色游戏“好玩”,并且也只是“好玩”。
  2、教育要回归幼儿生活本真
  “生活”一词从其本源意义上讲,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或生存实践。儿童虽然是不成熟的,但他们从完整的人,理应过完整的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本真至少要求教师尊重幼儿的完整人格,允许他们过完整的生活。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不可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幼儿的生活方式,避免让幼儿过早地屈从复杂的成人式的生活。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游戏氛围,以“边缘者”的身份组织幼儿游戏,以“游戏者”的身份促进游戏进程,尊重幼儿的每一个游戏,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挥,鼓励和支持幼儿一点一滴的“创举”。但是,强调回归幼儿生活本真,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目前生存状态的一味顺从与迎合。教师除了树立科学的幼儿生活观和游戏观之外,更要积极为幼儿创建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素材,带领幼儿观察和回顾生活周围不同社会角色的言行特点;要不断培养自己对幼儿生活的兴趣,对幼儿游戏的热情,训练自己的角色装扮技巧,通过亲身示范激起幼儿对游戏的热忱和对角色装扮的热爱。幼儿正处在成长中,具有千万种发展可能性,让幼儿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教育人性化的终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