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几点看法
【作者】 潘贤呈 柴 成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江小学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关键词】体育;创新;教学实效
【正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必须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为最终目标。学校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课堂教学为重点,课外活动为补充,紧紧抓住“课程、课堂、课外”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建构了幸福体育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体育办学特色。
一、创新课程,突显课程特色
为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学校要根据新课标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提出“1+X体育课程”,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1+X”模式。“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课程。“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是学校个性课程。
1、实现课程一段一品化
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教师专业特长,除上国家课程外,学校要开设结合年段孩子心理特点的特设课程。
(1)凡是一品牌的课程建议二节课合并上(70分钟)为一课时。
(2)课程内容由执教者(体育教师)自我编写教材,一学期18课时,一课时为70分钟。
(3)期末自我检查与组内互査教案及课程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或修整教材内容或教案。
(4)每一课时均要记录课堂反思、感受或体会。
(5)要整理编写一本简而精的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包括教材内容、教材目标、重难点等)。
2、实施运动成长档案化
为了关注和健全学生运动成长,学校要开发【运动成长记录册】,分别设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让学生通过六年的时间来完成幸福、快乐、健康运动之旅,带走沿途风景,留下运动成长印记。翻转课程让学生学习着、快乐着、成长着。
二、立足课堂,注重教学实效
1、发挥骨干作用,培养年轻教师
学校要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助力年轻教师成长,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坚持教研活动,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研组要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也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
3、承办各类活动,推助教学质量
学校要积极承办各类体育研讨活动,为本校教师搭设各类学习平台,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三、加强监控,优化教学管理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重视此项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与体育老师、班主任绩效挂钩并纳入学期考核。
四、以生为本,体现儿童体育
学校要让儿童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开设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儿童体育课程,如儿童游泳、儿童跆拳道、儿童网球、儿童篮球、儿童排球、儿童足球、儿童武术等。
例如在开设儿童足球这门课程,要设置儿童球门,采用了儿童足球5人制。在开设儿童篮球课程,设置儿童篮球架,采用篮球三对三制。开设儿童网球要采用短网球等。
五、关注课外,着眼孩子未来
1、利用大课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学校大课间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要以《阳光运动、师生同乐》主题,让活力挥洒学校操场,用激情舞动精彩生命。大课间微课程模式要让学生们锻炼着、快乐着、成长着,师生同享着体育的魅力和体育带来的快乐。
学校开设了春夏、秋、冬三套操。真正做到一季一特色、一特一优季。以音控来指挥,一套操为25一30分钟较为适宜。
如春、夏季:内容可以为垫上运动,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丶灵敏性及审美效果。
秋季:内容可以为武术、跆拳道,培养学生的精、气、神及力量。
冬季:内容可以为斗牛士舞曲、趣味跑、兔子舞等发展学生的耐力性及速度,培养学生好意志力。
让全体学生在阳光下、在操场上动起来,都沐浴着、感受着、欣赏着。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要使师生共同参与,要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要让“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到师生的脑海。如跑操,要要求师生沿着各自的路线呈圆弧形慢跑,跑出美丽,跑出自信,跑出快乐,跑出自己的底气、勇气和豪气,要让所有人感受到“跑动的队伍,流动的美学”之独特。
2、组建体训队,培植优秀运动人才。
学校要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武术队等校队。通过各类比赛提高成绩和水平。
学校要着眼学生发展之本,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要立足课堂教学之本,探究有效课堂。让学生在运动中发展,让运动在生活中延伸。
结语:
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上好体育课,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校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敢于尝度,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不断活动的欲望。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创新课程,突显课程特色
为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学校要根据新课标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提出“1+X体育课程”,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1+X”模式。“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课程。“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是学校个性课程。
1、实现课程一段一品化
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教师专业特长,除上国家课程外,学校要开设结合年段孩子心理特点的特设课程。
(1)凡是一品牌的课程建议二节课合并上(70分钟)为一课时。
(2)课程内容由执教者(体育教师)自我编写教材,一学期18课时,一课时为70分钟。
(3)期末自我检查与组内互査教案及课程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或修整教材内容或教案。
(4)每一课时均要记录课堂反思、感受或体会。
(5)要整理编写一本简而精的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包括教材内容、教材目标、重难点等)。
2、实施运动成长档案化
为了关注和健全学生运动成长,学校要开发【运动成长记录册】,分别设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让学生通过六年的时间来完成幸福、快乐、健康运动之旅,带走沿途风景,留下运动成长印记。翻转课程让学生学习着、快乐着、成长着。
二、立足课堂,注重教学实效
1、发挥骨干作用,培养年轻教师
学校要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助力年轻教师成长,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坚持教研活动,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研组要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也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
3、承办各类活动,推助教学质量
学校要积极承办各类体育研讨活动,为本校教师搭设各类学习平台,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三、加强监控,优化教学管理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重视此项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与体育老师、班主任绩效挂钩并纳入学期考核。
四、以生为本,体现儿童体育
学校要让儿童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开设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儿童体育课程,如儿童游泳、儿童跆拳道、儿童网球、儿童篮球、儿童排球、儿童足球、儿童武术等。
例如在开设儿童足球这门课程,要设置儿童球门,采用了儿童足球5人制。在开设儿童篮球课程,设置儿童篮球架,采用篮球三对三制。开设儿童网球要采用短网球等。
五、关注课外,着眼孩子未来
1、利用大课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学校大课间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要以《阳光运动、师生同乐》主题,让活力挥洒学校操场,用激情舞动精彩生命。大课间微课程模式要让学生们锻炼着、快乐着、成长着,师生同享着体育的魅力和体育带来的快乐。
学校开设了春夏、秋、冬三套操。真正做到一季一特色、一特一优季。以音控来指挥,一套操为25一30分钟较为适宜。
如春、夏季:内容可以为垫上运动,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丶灵敏性及审美效果。
秋季:内容可以为武术、跆拳道,培养学生的精、气、神及力量。
冬季:内容可以为斗牛士舞曲、趣味跑、兔子舞等发展学生的耐力性及速度,培养学生好意志力。
让全体学生在阳光下、在操场上动起来,都沐浴着、感受着、欣赏着。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要使师生共同参与,要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要让“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到师生的脑海。如跑操,要要求师生沿着各自的路线呈圆弧形慢跑,跑出美丽,跑出自信,跑出快乐,跑出自己的底气、勇气和豪气,要让所有人感受到“跑动的队伍,流动的美学”之独特。
2、组建体训队,培植优秀运动人才。
学校要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武术队等校队。通过各类比赛提高成绩和水平。
学校要着眼学生发展之本,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要立足课堂教学之本,探究有效课堂。让学生在运动中发展,让运动在生活中延伸。
结语:
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上好体育课,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校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敢于尝度,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不断活动的欲望。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