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实施趣味教学 提高音乐素质
【作者】 吴 媚 陈海英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行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广泛的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法灵活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一)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是在10—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及时的把握好时机,适当运用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其次,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体验美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利用导入巧设悬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启发他们的思考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观察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再者,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突出教材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接受新知识。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的不同要求,按照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以及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导入形式,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会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不但能温习旧知识,而且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在我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教授新课导入方法
(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悬念是优秀文学作品常用的创作手段。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使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需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设置悬念,就是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在课堂初始环节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搞笑得课堂打下基础。
(2)启发式导入: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音乐课堂上,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适当的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创设情境导入法
音乐是视听艺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视觉仍处在直观形象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促进新课学习状态的良好发展。
例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中《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在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加深对音乐旋律和歌词的熟悉度,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为接下来新课学习的各方面打下基础。
(4)谜语导入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所以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用谜语导入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来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又如,《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等等。
(三)创编表演,体验中增强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用竖笛吹旋律,第三组念节奏做动作,第四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引趣”训练技巧,提高音乐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技巧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枯燥的发声、节奏练习、视唱以及乐理知识等单纯的学习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我就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像延长记号,我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我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
二、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
(二)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束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音乐的教学,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的,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阳光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法灵活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一)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是在10—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及时的把握好时机,适当运用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其次,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体验美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利用导入巧设悬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启发他们的思考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观察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再者,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突出教材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接受新知识。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的不同要求,按照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以及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导入形式,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会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不但能温习旧知识,而且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在我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教授新课导入方法
(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悬念是优秀文学作品常用的创作手段。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使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需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设置悬念,就是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在课堂初始环节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搞笑得课堂打下基础。
(2)启发式导入: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音乐课堂上,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适当的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创设情境导入法
音乐是视听艺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视觉仍处在直观形象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促进新课学习状态的良好发展。
例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中《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在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加深对音乐旋律和歌词的熟悉度,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为接下来新课学习的各方面打下基础。
(4)谜语导入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所以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用谜语导入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来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又如,《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等等。
(三)创编表演,体验中增强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用竖笛吹旋律,第三组念节奏做动作,第四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引趣”训练技巧,提高音乐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技巧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枯燥的发声、节奏练习、视唱以及乐理知识等单纯的学习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我就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像延长记号,我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我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
二、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
(二)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束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音乐的教学,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的,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阳光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