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圆面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 昊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探索规律,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关键词】营造情景;培养创造性;方法异形同构;发散思维汇聚
【正文】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著名教育家奥根也提出了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现代思维教学论,作为思维体操的数学,其教学任务就是: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或数学家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并且促进数学中的发现,这就是说,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实现“从外部”的指导转化为“来自内部”的能力的活动,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对于数学学科中的公式推导过程显得犹为重要。下面我就以《圆的面积》这节课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①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③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
三、异形同构,多法推导圆面积公式,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由地去交流,去体验,并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明白圆不仅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且还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或梯形,同样也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公式。
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成三角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4×4r× = ×4×4r× =πr2
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成梯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圆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 ×5)×2r÷2
= ×2r÷2 = ×2r÷2 = πr2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又重视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拼剪,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它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
四、一式多思,回归本质,力求多种发散思维汇聚,培养学生思维广度
小学数学知识的交替特别强,教学时注意发展性思维有助于人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形成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用实验的方法讲解圆的面积公式。我引导学生,能否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那样把圆转化成已知圆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试验中,有的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因势诱导:①拼成近似圆形的底与圆的周长,高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②怎么样根据这些近似圆形推到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各自抢着讲出自己的推导过程。通过发散思维沟通各种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面积公司的理解。
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思维过程,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富有条理性。在“一式多思”的训练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释疑。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充分散开的基础上又得到焦点汇聚,这样可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让他们善疑者善思,要促使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维,在质疑中发展思维。
总之,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主动地去获取新知;既使学生“学会”,又使学生“会学”,让他们在学习中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11.8
[2]《新课程》 2011.7
[3]《小学教学研究》 2011.6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0第一版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①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③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
三、异形同构,多法推导圆面积公式,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由地去交流,去体验,并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明白圆不仅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且还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或梯形,同样也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公式。
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成三角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4×4r× = ×4×4r× =πr2
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成梯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圆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 ×5)×2r÷2
= ×2r÷2 = ×2r÷2 = πr2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又重视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拼剪,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它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
四、一式多思,回归本质,力求多种发散思维汇聚,培养学生思维广度
小学数学知识的交替特别强,教学时注意发展性思维有助于人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形成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用实验的方法讲解圆的面积公式。我引导学生,能否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那样把圆转化成已知圆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试验中,有的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因势诱导:①拼成近似圆形的底与圆的周长,高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②怎么样根据这些近似圆形推到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各自抢着讲出自己的推导过程。通过发散思维沟通各种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面积公司的理解。
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思维过程,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富有条理性。在“一式多思”的训练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释疑。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充分散开的基础上又得到焦点汇聚,这样可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让他们善疑者善思,要促使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维,在质疑中发展思维。
总之,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主动地去获取新知;既使学生“学会”,又使学生“会学”,让他们在学习中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11.8
[2]《新课程》 2011.7
[3]《小学教学研究》 2011.6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