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吴 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催龙小学校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实践改革,即强化语言训练,注重情感熏陶,开展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正文】自课改实施以来,各个学校、教师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及改革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曾有多少人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而用心良苦:有热热闹闹、花里胡哨的,也有简简单单、扎实有效的;有无限放大“人文性”的,也有始终紧扣“工具性”的;有正确引导老师走向“光明大道”的,也有误导老师“偏离主道”的。但不管怎样,课改的实施也曾一度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也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在这大量的创新中,一部人在课改的洪流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其实,只要明白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的本质,坚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无论怎么的改革,语文姓“语”的方向才不能偏离航线。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结合自我任教的小学语文,谈谈实践体会。
  一、强化训练语言,离不开文本内容
  语文教学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语言学科,必须强化语言训练,这既是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掌握其工具性的前提。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情况下,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利用文本内容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总有一些老师对此理解不到位,认为语文课堂要“花哨”,很少注重语言训练。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陈嘉庚办学》时,教学环节清楚明了:“初读: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再读: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作为小学生,我们应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认真读文答问,紧扣“爱国”,不偏不倚。显而易见,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于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课堂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有多处精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值得探究一番的。但这位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对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有“语文的味道”呢?要让语文真正姓“姓”,抓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才能让学生在激励的情感中学好语言文字。
  二、加强朗读训练,注重情感熏陶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语文,理解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标对此还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有效的做法就应该强化读,对于小学阶段,大多都应该是朗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这样反复的、不做情感投入、不让学生思维参与的读,必定“乏味”。要想读得有滋有味,就要潜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又在理解中读,必须要加强情感教育。列宁曾这样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由此可见,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了。实践中,我们要把朗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有效的做法就是在朗读中渗透、在理解中体会,让情感成为一种催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动力,甚至一种激励。
  三、注重训练思维,引导品味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语文开展的是语言训练,语言又是思维活动的载体,加强语言训练的过程,本身也是在进行思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训练思维,否则也有学生动嘴不动脑。因此,在实践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语言的品味,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我们要让学生逐词逐句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曾经听到这样一堂,课堂上那位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让我记忆犹新,课题是《鸟的天堂》,就特别是注重在让学生语言品味中训练学生思维,抓住课文中的精彩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处时,开展了如下教学: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用心感受一下。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榕树正在抽枝长叶。
  生:我仿佛看到榕树上长满了茂密的绿叶。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叶上晶莹的露珠。
  ……
  此时,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而且文中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脑海中鲜活的画面,如榕树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目睹鸟儿有着良好生活环境的喜悦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咀嚼中对文本了然于心,从而获得文本的精神滋养,让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引导中得以绽放。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就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走上正确的改革之路,才能让语文真正姓“语”,从而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在体“味”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平,语文新改革将何去何从[J].课外语文,2015年。
  [2]杨新霞,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学文摘,2016年。
  [3]贾东凤,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创新[J].新课程,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