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的应用之我见
【作者】 张俊秀
【机构】 山东省临沂涑河实验学校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祖国各地、世界各国、甚至于整个宇宙;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知识,且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地理课堂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流利、通畅,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要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并带有一定艺术性,才能控制住学生兴趣的高潮,帮助学生了解、理解、记忆。【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语言;体态语言
【正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祖国各地、世界各国、甚至于整个宇宙;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知识,且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地理课堂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流利、通畅,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要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并带有一定艺术性,才能控制住学生兴趣的高潮,帮助学生了解、理解、记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地理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地理素质呢?
一、创设情境的语言要突出“情”和“境”
具有感染力及艺术性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这就要求:
1.所用的事例要真实、具有时代特色,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最好采用发生在学生周围或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如:讲到目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时,不妨以我县化肥厂周围灰尘多,流经该厂附近的桃溪水混浊等为例。既便于学生认识,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所用的教具要适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的教学挂图不宜超过3张,景观图看后要马上收回;直观教具演示要清楚、明确;事例不宜太多、太杂,点到为止。
3.所用的语言要赋予感情色彩,带有一定艺术性。描述时要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将自己的感情与教材融汇在一起,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如“南极洲”中一段关于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文字,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折服于考察队员克服困难,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而且为我国也能参与这次科学创举而自豪。同时,又能轻易地将学生引入这块神秘大陆的探索中去。
4.充分利用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如歌谣、诗句、故事等,将学生引入美好的地理意境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认识、掌握一些地理现象。如:讲我国的疆域前,让学生或听或唱《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我们特设的情境,并从中了解我国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物产,以激发其爱国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
二、传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带有幽默性。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记忆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来使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如“北美”概述部分的一道难题,“从加拿大乘飞机—直往北飞,方向不变,是不是可以达到俄罗斯”只凭课本插图和极地方向图解释都比较费力,如果用一只纸叠小飞机在地球仪上模拟飞行,观察其机头方向变化,就能显而易见地得知答案。
2.充分利用地理别称或歌诀把一些地理知识概括化,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如用“南岭五月、江淮六月,两北华北、东北七和八、九月转回头”概括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又如用“春城”指出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等等。3.幽默的语言不但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并使它们深深地镶嵌在学生记忆的年轮中。如:讲“地球的年龄”时,让学生了解地球已有50亿岁,再过50亿岁就将消亡,以着急的语气问学生:“到那时,你们将能怎么办”引起学生的大笑,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接受知识。
三、分析语言要严密、准确,有指向性,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
1.不能忽视模糊语言。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故教材对于一些地理现象、规律的描述还采用模糊语言。如教材中“至于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高级智慧的生物,科学家正在探索之中。”“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的“大多”、“是否”都属模糊语言。教师授课中如忽视了,就会误导了学生,失去了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严密和科学性。
2.分析图表的语言要指明空间、顺序、范围,引导学生读和析。如:让学生在中国政区上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先要指明我国东部濒临海洋,后引导其由北往南看,依次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又如:让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定某点大致高度,要引导其先看高度表上各色代表的高度范围,后辨定。否则,学生无规则乱读,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目的。
四、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五、书面语言要简洁、规范、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思考、复习、记忆
1.字迹要清晰,大小适度,版面安排要合理,正副板书不能混淆。尽可能地配以简单、形象、直观的板图,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板图要画得准确,并能反映出该地理事物的特点。
2.进程要清楚,点要明确,尽可能使知识保持连续状态。一则课堂总结时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二则有助于学生全面思维、记忆。
七、体态语言
指教师的仪表、手势、站立的位置等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维持好课堂秩序。
教师衣着一定要整洁大方:举止要文明礼貌;站立的位置不能频繁移动,手势要适当、有分寸;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稳定。
总之,地理课堂语言丰富多样,作用和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彼此相辅相成,只要在课堂上恰当地穿插运用,并控制住学生学习的高潮,不但能使得整堂课的气氛轻松、愉快,而且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一、创设情境的语言要突出“情”和“境”
具有感染力及艺术性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这就要求:
1.所用的事例要真实、具有时代特色,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最好采用发生在学生周围或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如:讲到目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时,不妨以我县化肥厂周围灰尘多,流经该厂附近的桃溪水混浊等为例。既便于学生认识,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所用的教具要适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的教学挂图不宜超过3张,景观图看后要马上收回;直观教具演示要清楚、明确;事例不宜太多、太杂,点到为止。
3.所用的语言要赋予感情色彩,带有一定艺术性。描述时要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将自己的感情与教材融汇在一起,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如“南极洲”中一段关于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文字,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读。不但能使学生折服于考察队员克服困难,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而且为我国也能参与这次科学创举而自豪。同时,又能轻易地将学生引入这块神秘大陆的探索中去。
4.充分利用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如歌谣、诗句、故事等,将学生引入美好的地理意境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认识、掌握一些地理现象。如:讲我国的疆域前,让学生或听或唱《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我们特设的情境,并从中了解我国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物产,以激发其爱国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
二、传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带有幽默性。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记忆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来使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如“北美”概述部分的一道难题,“从加拿大乘飞机—直往北飞,方向不变,是不是可以达到俄罗斯”只凭课本插图和极地方向图解释都比较费力,如果用一只纸叠小飞机在地球仪上模拟飞行,观察其机头方向变化,就能显而易见地得知答案。
2.充分利用地理别称或歌诀把一些地理知识概括化,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如用“南岭五月、江淮六月,两北华北、东北七和八、九月转回头”概括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又如用“春城”指出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等等。3.幽默的语言不但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并使它们深深地镶嵌在学生记忆的年轮中。如:讲“地球的年龄”时,让学生了解地球已有50亿岁,再过50亿岁就将消亡,以着急的语气问学生:“到那时,你们将能怎么办”引起学生的大笑,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接受知识。
三、分析语言要严密、准确,有指向性,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
1.不能忽视模糊语言。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故教材对于一些地理现象、规律的描述还采用模糊语言。如教材中“至于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高级智慧的生物,科学家正在探索之中。”“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的“大多”、“是否”都属模糊语言。教师授课中如忽视了,就会误导了学生,失去了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严密和科学性。
2.分析图表的语言要指明空间、顺序、范围,引导学生读和析。如:让学生在中国政区上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先要指明我国东部濒临海洋,后引导其由北往南看,依次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又如:让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定某点大致高度,要引导其先看高度表上各色代表的高度范围,后辨定。否则,学生无规则乱读,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目的。
四、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五、书面语言要简洁、规范、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思考、复习、记忆
1.字迹要清晰,大小适度,版面安排要合理,正副板书不能混淆。尽可能地配以简单、形象、直观的板图,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板图要画得准确,并能反映出该地理事物的特点。
2.进程要清楚,点要明确,尽可能使知识保持连续状态。一则课堂总结时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二则有助于学生全面思维、记忆。
七、体态语言
指教师的仪表、手势、站立的位置等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维持好课堂秩序。
教师衣着一定要整洁大方:举止要文明礼貌;站立的位置不能频繁移动,手势要适当、有分寸;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稳定。
总之,地理课堂语言丰富多样,作用和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彼此相辅相成,只要在课堂上恰当地穿插运用,并控制住学生学习的高潮,不但能使得整堂课的气氛轻松、愉快,而且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