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作文成功的捷径
【作者】 邓 燕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天池镇小学校
【摘要】由于孩子模仿性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引路,模仿教学,会收到事平功倍的效果。在仿写训练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他们体验生活,积累好词佳句优美段落,为习作积累写作青材,从而由“会读”走会写”。【关键词】小学作文;取材;取意;生取形;原则
——模仿训练
引导学生仿作的方法很多,像语文课本中的安排那样,读过课文以后相应安排练习写一下,或写句子,或写片断,或写短文,这就是最基本的仿学形式。使他们从中学到新知识、仿到新方法。
实际的仿写有三种:一是取材仿写,二是取意仿写,三是取形仿写。下面以《落花生》一课作为仿写的原文,分别说明这几种仿写方法。
一、取材仿写
取材仿写,就是照用原文的题材或仿照原文取近似的题材,来写一篇新文章。原文,《落花生》的题材是花生,仿写时也写花生;原文的题材是花生,仿写时写与花生类似的结果植物,像核桃、石榴等。
这是要写出特点的。原文写了花生的特点,那是课文作者的认识和了解;你也要写花生,就要把你对花生的认识和了解写出来。这不会是一样的。原文写花生,你写核桃和石榴,核桃的特点是什么,石榴的特点是什么?观察方法可以相同,但得出的结果不会一样。取材仿写虽说是同写一种题材或同类题材,但认识不同,写出的内容也不同。因此说,取材仿写是:似同而非同。
二、取意仿写
取意仿写,就是模仿原文的构思,来写意义相近的文章。《落花生》是借物喻人,由花生将果实埋在地下这个特点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要讲求实在,而不可只讲体面。仿照原文的构思也写一种物,例如写谷子,写梅花,也要特点来讲一个道理。
这要抓住借物喻人。谷子是一种庄稼,它的果实是人们的粮食。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越是成熟的时候,越是子粒饱满的时候,它越是把头埋下去,不像高梁和玉米那样高高直立。由此可以写到做人,要谦逊和自重,有了成绩也不可骄傲。梅花在严冬仍生机勃勃,花也开得鲜艳。由此可讲到人,要有奋斗精神,要有战胜困难的气魄。这种方法虽名曰取意,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写出来的和原文不会一样,有变化,也要动脑筋。因此说取意仿写是:取意而意不同.
三、取形仿写
取形仿写,就是模仿原文的方法、形式,来写内容不同的文章。方法形式包括组织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特点和语言技巧特点等。或仿全部,或仿一部分,均可。
《落花生》一课的写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可以仿学:一个是先写事后讲道理,一个是频繁的对话描写。这样,就可以有三种仿写方法。一种是取原文的第一个特点,针对一个对象,先讲故事而后讲出一个道理;第二种是取原文的第二个特点写对话,围绕写作对象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叙事或说理;第三种是取原文两个特点,既又通过故事说明道理,又采取对话为主的表现方法。取形仿写名副其实,只仿形式而不仿内容。因此说取形仿写是:形同而意不同。
以上所谈是以篇作例,而片断仿写,句子仿写也是一样一般也分这三种方法。
四、指导仿作的原则
1、多仿形式,而少仿或不仿内容
范文之所以好,能够作为学生习作的例文,多是既有实在的思想内容,又有恰当的表现形式。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技巧,是应该让学生多学习的。像作者的敏锐思维、用词方法、谋篇技巧及叙述、描写和议论说明的特点等,都可以让学生吸收所长为已所用。但是文章写的是什么,即具体的内容和情节,是不宜仿用的。
文章是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反映,内容再好也是作者自己的。仿用别人文章的内容,对认识水平较低、鉴别能力不高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形成是用自己的嘴巴去重复别人的话,要么违心,要么牵强。这不是作文的本意。不讲自己的话的作文,不仅从根本上失去了写作意义,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想进步和道德修养。
在一个时期,小学生作文写捡钢笔、拾钱包的特别多,写帮助老人去买菜、护送盲人过马路的特别多,众人一事,多篇雷同。这与仿袭别人作品有关系。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多种情况是当他抄袭了别人的文章之后,并不感到这样做不好,甚至还会误认为作文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在组织学生仿作时,特别要加以引导,使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学习别人的方法上、技巧上。
2、仿而不死,仿中有创
引导学生仿作,要注意方法得当,要考虑实际效果。指导方法不当,极容易把学生带入死搬教条和套取人言的消极网络之中。那样,不仅失去了仿作的意义,而且会束缚学生的能力发展而影响他们的习作进步。
前面说过,仿作也不是全部照搬别人的方法,而自己的方法一点也没有。别人的方法再好,还是别人的。学习别人的方法以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根据自己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这才有意义。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往往受具体内容的限制,受作者思想方法的支配,要仿学就不可太死。引导学生仿学,最好是鼓励学生学其精神,学其精华,并能做到仿中有补、仿中有创。让学生懂得,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的长处真正学到手,使它就自己的东西。还要让学生懂得,仿写仿作是学习作文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在俄文学习的全过程中,仿学有阶段性,最终还是要学会独立作文和创造性作文。
3、多学新方法,少仿老办法
小学生习作,正处在初学阶段,每读一彷新课文或课外读物,都会接触到某些新的知识和新的写作技巧。每接触一种新的写作方法,认真领会之后仿练一下是有好处的。但一种方法只要懂得了、学会了,也就不必多去重复。
有些学生喜欢走过程中。老师让写事,他们就回忆前面作文中的记事文,哪一篇老师评改给的评价好,就再照那篇的方法写。老师要求写人,他们就从前面练过的中间找方法写。他们觉得这样做着保险,可以再得高分。这自然是不好的想法和做法。老师在的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减少或避免这种重复劳动。
文章有固定的体裁,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同一类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会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会表现出不同的手法。学生学作文,需要文采百家之长,在不断学习新方法以中提高和发展。要鼓励学生不断走新路,学新样,新路走得多了,新法练得多了,就能见多识广和熟能生巧。
总之,指导学生仿学仿作,一是很需要,应该重视,二是指导要得法,要注意实际效果。既要认真组织好仿作,为学生的独立作文打好基础,又不能因此而损伤学生活跃的思维,影响他们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