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夏祖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杨坪乡九年制一贯学校
【摘要】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处理教学细节,突破教学难点,扩充容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媒体;运用
【正文】目前,教育战线的首要事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探索,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从现代教育论将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改为”“四要素”(即学生、教师、教材和教育媒体)来看,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等多介质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傣族风格的音乐,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把有关傣族风情的视频,配上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傣族没有,想不想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推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含义,达到想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细节,突破难点
《五月的夜晚》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有规律的,当学生听到旋律相同的乐句的时候,电脑底部飞出相同色块表示相同的旋律,直观明了。接着让学生观察旋律的特点,又会发现音符都是以上行或下行 的音阶方式出现的,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循着规律唱歌谱,这个过程始终辅以多媒体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很快地把握住了整首歌的基调。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唱歌曲。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功能,将学生的演唱就是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了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这种将电脑与学唱歌、识乐谱结合为一体的音乐课,同学们越上越有趣,越上越想上。
其实,好多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如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曲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能有效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小竹桥》中的多次附点节奏,可以表现出小竹桥的危险,从而体会苗族的孩子团结友好的精神;《杨柳青》中的衬词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的是欢快的情绪。将它们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扩充容量,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恰利利恰利》是一首两声部的齐唱+合唱的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声音编辑软件将齐唱部分和合唱部分分离开来,多听合唱部分做到重点学唱。《土耳其进行曲》分六个部分,包含三个主题。可将这三个主题音乐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加深印象,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我是小音乐家》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小提琴、吉它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杜俊青,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2]沃腾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年。
[3]田新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傣族风格的音乐,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把有关傣族风情的视频,配上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傣族没有,想不想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推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含义,达到想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细节,突破难点
《五月的夜晚》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有规律的,当学生听到旋律相同的乐句的时候,电脑底部飞出相同色块表示相同的旋律,直观明了。接着让学生观察旋律的特点,又会发现音符都是以上行或下行 的音阶方式出现的,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循着规律唱歌谱,这个过程始终辅以多媒体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很快地把握住了整首歌的基调。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唱歌曲。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功能,将学生的演唱就是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了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这种将电脑与学唱歌、识乐谱结合为一体的音乐课,同学们越上越有趣,越上越想上。
其实,好多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如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曲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能有效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小竹桥》中的多次附点节奏,可以表现出小竹桥的危险,从而体会苗族的孩子团结友好的精神;《杨柳青》中的衬词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的是欢快的情绪。将它们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扩充容量,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恰利利恰利》是一首两声部的齐唱+合唱的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声音编辑软件将齐唱部分和合唱部分分离开来,多听合唱部分做到重点学唱。《土耳其进行曲》分六个部分,包含三个主题。可将这三个主题音乐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加深印象,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我是小音乐家》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小提琴、吉它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杜俊青,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2]沃腾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年。
[3]田新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