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初中生作文习惯之妙招
【作者】 胡 容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刚进初中的学生经过小学高段的作文训练己奠定了一定的作文基础,能够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但总体上说,在他们的作文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或言之无物,求言之无文,或言之无情。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培养学生勤作摘抄的习惯
不少学生平时怕写作、厌写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手中缺乏材料。而材料需要平时的积累。备个摘抄本,作些必要的摘抄,可为材料的积累提供保证。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看报读书,往往会读到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深邃洞彻的思想等等,及时摘录下来,以免遗忘;同时,通过摘抄,可以加深理解,这无疑又为自己的写作修建了写作素材的仓库。
我对我班节位平车是否有摘抄本进行调查,错果是没有或者有过但心血来潮记过一次两次后便放弃的学生占85.7%,只有14.3%的学生有作摘抄的习惯,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作摘抄的习惯。于是我作了个规定,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纸质好的摘抄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每周检查,随后我又对学生作的摘抄进行整理,把较有价值的学生摘抄的内容挑选出来,复印后发给学生,以丰富学生的笔记。
通过半个学期的做摘抄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作摘抄的习惯。学生们所作的摘抄,内容也逐渐趋于广博,从单纯的佳词美句,到精彩的片段,从典型事例,到个人读书心得。我也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恰如其分地选择一些自己摘抄本中所记的材料,作为作文的素材,充实作文的内容,那种“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的状况大有好转。
(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文”喜之无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我对任教的初一(1)班全班53位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个人藏书量为零,课外书读得极少,读过十部以上长篇小说的不到十人,而这些课外书又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为主,或者是供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些童话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凶杀、色情内容的低俗的读物时把较多的课余时间花费在电视机前和游戏机上°学生平初一学生课业负担并不很重,课余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选择供阅读的课外书籍,把学生课外阅读引向健康向上的路子上去。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买好书,读好书”活动,并为学生开列了一张图书清单,向学生推荐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刊,如《语文报》《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小说》《爱的教育》《中学生读写》《铟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少年百科知识报》等,还发动大家每周到图书室借阅一本书。第一个月全班学生共借阅各类图书218册,做到了人均借阅手4册。这些图书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登记借阅,编订一份全班同学的借阅图书目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鼓励同学多借阅。这样既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避免了学生们进入阅读误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一时间,全班课外阅读的气氛空前高涨。一些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自从班里开展“借好书,读好书”活动后,空闲时间,大部分是找书读书。许多家长都表示支持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们也反映,通过读书,以前自己所孤陋寡闻,现在知道了许多,以前作文言之无物,现在感觉可写的东西很多,而且课余生活充实多了,有意义多了。
“借好书,读好书”活动开展一个学期后,我作了统计,一期来全班学生共借阅各类图书918册,。课外阅读最多的学生借阅各类图书28本,最少也读了11本,人均阅读超过17本。数字显示,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活动,已初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一个学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学生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境界也提高了,这些已在他们的作文中有较多的反映。学生的进步让我觉得,这个活动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三)培养学生写随笔习惯
让学生大量地作摘抄和广泛地阅读,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作文的手段而已。所以,我在让学生作笔记和阅读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写和练培养成一种习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中的人与事,而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何止干万,如果通过仔细观察,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游览山水名胜、观看影视、闲逛街市、游戏运动、思想学习等生活内容,认真搜集下来,写进笔记本里,又可为写作提供新鲜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材料。
因此,我要求学生多写随笔,多作生活札记,要求他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论校内校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虫鸟花卉,也不论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选来作为随笔的题材不拘形式,能长则长,如短则短,自由发挥,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抒情,或议论,一切皆由内容而定。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当面检查。检查中,我采取全面肯定的办法
(对学生多点肯定会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减轻一些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如句子不够通顺的,我让他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毛病所在,如何修改。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找出毛病,并把它们修改通顺。这能让学生感觉到写随笔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自己观察仔细一点,写时细心一点,有的毛病就可以避免。同时我还利用每天早读课或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把一个人独知的材料变为同学共知的材料;通过交流,能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由于随笔题材广泛丰富,写法灵活多样,操作简单方便,因而不出一(下转第76页)(上接第66页)个月,全班85%以上学生接受了这种形式,他们觉得写随笔比较自由,知道什么、写什么,写的都是些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写的时候没有心理压力,平时学到的各种词句都能在随笔中大胆操练,容易写好。一个学期下来,全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期末统计,最多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百多篇,几乎每天一篇,而多数学生写了七、八十篇。
通过训练写随笔,学生逐渐学会了怎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怎样较好地把握主题及谋篇布局。通过训练,也比较轻松地把学生引|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路子上来,训练写随笔,能把学生从消极的字词练习中主动地放飞到大自然里去感知真实的生活,既练了笔,又能不断地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克服了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小,知识不、够丰富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作文训练中,很多学生在打完草稿后就立即把它誊抄到作文簿上,然后就上交了事。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总是千疮百孔,病态百出,究其原因是缺少修改。所以我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进行修改,而且必须修改两次以上,每次交作文本时,要附带交作文修改稿。
对于作文修改,我给他们提了四点建议:
①将全文细读一遍,边读边改正文中的错别字、漏写的字词句。这是修改的初步。
②从宏观上审阅。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检查文章的中心主题是否有错误或有偏颇之处,有,则应当订正或重写;检查材料,看材料是否与中心相一致:检查结构,开头结尾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紧凑,前后是否照应,详略是否得当,是否“言之有序”等;检查语言,看语言是否符合文体,有没有语法错误,修辞是否妥当。
③从微观上斟酌。尽量把字、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修改到自己最满意的程度。
④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去读自己习作,考虑这篇文章是否还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同学之间交换阅读,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按照我的建议着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修改以后交上来的作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比较明确,材料的选择相对合理,而且都基本符合中心主题的要求,语言比以前畅达得多,错别字、病句明显减少。
所以,要想学生作文进步,必须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因为作文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加工、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只有通过修改,才能达到去粗存精,改错为正的目的。好的习惯给人以益处,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也自然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训练,就会熟能生巧,使他们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情”。
(一)培养学生勤作摘抄的习惯
不少学生平时怕写作、厌写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手中缺乏材料。而材料需要平时的积累。备个摘抄本,作些必要的摘抄,可为材料的积累提供保证。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看报读书,往往会读到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深邃洞彻的思想等等,及时摘录下来,以免遗忘;同时,通过摘抄,可以加深理解,这无疑又为自己的写作修建了写作素材的仓库。
我对我班节位平车是否有摘抄本进行调查,错果是没有或者有过但心血来潮记过一次两次后便放弃的学生占85.7%,只有14.3%的学生有作摘抄的习惯,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作摘抄的习惯。于是我作了个规定,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纸质好的摘抄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每周检查,随后我又对学生作的摘抄进行整理,把较有价值的学生摘抄的内容挑选出来,复印后发给学生,以丰富学生的笔记。
通过半个学期的做摘抄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作摘抄的习惯。学生们所作的摘抄,内容也逐渐趋于广博,从单纯的佳词美句,到精彩的片段,从典型事例,到个人读书心得。我也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恰如其分地选择一些自己摘抄本中所记的材料,作为作文的素材,充实作文的内容,那种“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的状况大有好转。
(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文”喜之无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我对任教的初一(1)班全班53位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个人藏书量为零,课外书读得极少,读过十部以上长篇小说的不到十人,而这些课外书又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为主,或者是供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些童话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凶杀、色情内容的低俗的读物时把较多的课余时间花费在电视机前和游戏机上°学生平初一学生课业负担并不很重,课余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选择供阅读的课外书籍,把学生课外阅读引向健康向上的路子上去。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买好书,读好书”活动,并为学生开列了一张图书清单,向学生推荐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刊,如《语文报》《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小说》《爱的教育》《中学生读写》《铟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少年百科知识报》等,还发动大家每周到图书室借阅一本书。第一个月全班学生共借阅各类图书218册,做到了人均借阅手4册。这些图书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登记借阅,编订一份全班同学的借阅图书目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鼓励同学多借阅。这样既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避免了学生们进入阅读误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一时间,全班课外阅读的气氛空前高涨。一些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自从班里开展“借好书,读好书”活动后,空闲时间,大部分是找书读书。许多家长都表示支持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们也反映,通过读书,以前自己所孤陋寡闻,现在知道了许多,以前作文言之无物,现在感觉可写的东西很多,而且课余生活充实多了,有意义多了。
“借好书,读好书”活动开展一个学期后,我作了统计,一期来全班学生共借阅各类图书918册,。课外阅读最多的学生借阅各类图书28本,最少也读了11本,人均阅读超过17本。数字显示,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活动,已初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一个学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学生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境界也提高了,这些已在他们的作文中有较多的反映。学生的进步让我觉得,这个活动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三)培养学生写随笔习惯
让学生大量地作摘抄和广泛地阅读,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作文的手段而已。所以,我在让学生作笔记和阅读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写和练培养成一种习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中的人与事,而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何止干万,如果通过仔细观察,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游览山水名胜、观看影视、闲逛街市、游戏运动、思想学习等生活内容,认真搜集下来,写进笔记本里,又可为写作提供新鲜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材料。
因此,我要求学生多写随笔,多作生活札记,要求他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论校内校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虫鸟花卉,也不论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选来作为随笔的题材不拘形式,能长则长,如短则短,自由发挥,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抒情,或议论,一切皆由内容而定。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当面检查。检查中,我采取全面肯定的办法
(对学生多点肯定会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减轻一些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如句子不够通顺的,我让他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毛病所在,如何修改。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找出毛病,并把它们修改通顺。这能让学生感觉到写随笔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自己观察仔细一点,写时细心一点,有的毛病就可以避免。同时我还利用每天早读课或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把一个人独知的材料变为同学共知的材料;通过交流,能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由于随笔题材广泛丰富,写法灵活多样,操作简单方便,因而不出一(下转第76页)(上接第66页)个月,全班85%以上学生接受了这种形式,他们觉得写随笔比较自由,知道什么、写什么,写的都是些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写的时候没有心理压力,平时学到的各种词句都能在随笔中大胆操练,容易写好。一个学期下来,全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期末统计,最多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百多篇,几乎每天一篇,而多数学生写了七、八十篇。
通过训练写随笔,学生逐渐学会了怎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怎样较好地把握主题及谋篇布局。通过训练,也比较轻松地把学生引|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路子上来,训练写随笔,能把学生从消极的字词练习中主动地放飞到大自然里去感知真实的生活,既练了笔,又能不断地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克服了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小,知识不、够丰富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作文训练中,很多学生在打完草稿后就立即把它誊抄到作文簿上,然后就上交了事。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总是千疮百孔,病态百出,究其原因是缺少修改。所以我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进行修改,而且必须修改两次以上,每次交作文本时,要附带交作文修改稿。
对于作文修改,我给他们提了四点建议:
①将全文细读一遍,边读边改正文中的错别字、漏写的字词句。这是修改的初步。
②从宏观上审阅。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检查文章的中心主题是否有错误或有偏颇之处,有,则应当订正或重写;检查材料,看材料是否与中心相一致:检查结构,开头结尾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紧凑,前后是否照应,详略是否得当,是否“言之有序”等;检查语言,看语言是否符合文体,有没有语法错误,修辞是否妥当。
③从微观上斟酌。尽量把字、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修改到自己最满意的程度。
④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去读自己习作,考虑这篇文章是否还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同学之间交换阅读,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按照我的建议着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修改以后交上来的作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比较明确,材料的选择相对合理,而且都基本符合中心主题的要求,语言比以前畅达得多,错别字、病句明显减少。
所以,要想学生作文进步,必须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因为作文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加工、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只有通过修改,才能达到去粗存精,改错为正的目的。好的习惯给人以益处,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也自然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训练,就会熟能生巧,使他们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