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优秀传统文化亲近语文教学
【作者】 何化珍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社会、民族有着非凡的作用,语文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教材内容凸显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2017年9月1日,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新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部编语文新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有机整合起来,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传统文化篇目明显增加。纵观小学及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由此可见,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
二、课堂教学植入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的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习作基础外,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请进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
1.古为今用
作为传统文化中熠熠发光的古诗文,其中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在执教这些古诗文时,要有意识的用古人的智慧,点亮学生今天的生活。如执教《陋室铭》,要教会学生要有正气与傲骨;在诵读李白的《行路难》时,要激励学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时,要让学生的内心永远澎湃着家国情怀。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三字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中的小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孔融让梨》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作为今天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我们更应用好这“教材”,引导孩子要像孔融一样小小年纪就有谦让风格。在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方面,也不乏经典之作,如《送东阳马生序》、《三字经》中的《孟母断机》等。
2.洋为中用
面向大海,可以春暖花开;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实现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融贯通,也是我国古老文化成长发展的传统精神。如在教学《节气歌》后,依据季节时令,结合校本研修,教师进行了《冬至大如年》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节日,大多数学生都聊到了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授课教师并未因学生谈及的大多数是西方节日而否定其答案,却是充分尊重学生,走进他们,因势利导,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等,这些节日传递着团圆、和善、仁爱、感恩等精神理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进而引导学生西方人文传统、科学精神,同样是我们振兴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力量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也反复强调“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汇贯通。
3.节为“我”用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如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比赛;元宵节猜灯谜……这样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三、文以载道传承传统文化
在新版部编教材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有关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革命传统教育等课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语文教师扎实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文化与语文课以及语文课程相联系起来。即“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介绍了范仲淹在写此文时,正值他遭受贬官,但他不及个人得失,仍然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学生了解了这一背景后,思想上自然会受到作品的感染,并建起舍小“我”为大“我”,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她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从走进语文教材抓起。
立足经典、遵守共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将国学教育融入生活,请进课堂,拾起遗落的价值,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而立德,树人。
一、教材内容凸显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2017年9月1日,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新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部编语文新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有机整合起来,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传统文化篇目明显增加。纵观小学及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由此可见,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
二、课堂教学植入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的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习作基础外,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请进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
1.古为今用
作为传统文化中熠熠发光的古诗文,其中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在执教这些古诗文时,要有意识的用古人的智慧,点亮学生今天的生活。如执教《陋室铭》,要教会学生要有正气与傲骨;在诵读李白的《行路难》时,要激励学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时,要让学生的内心永远澎湃着家国情怀。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三字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中的小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孔融让梨》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作为今天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我们更应用好这“教材”,引导孩子要像孔融一样小小年纪就有谦让风格。在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方面,也不乏经典之作,如《送东阳马生序》、《三字经》中的《孟母断机》等。
2.洋为中用
面向大海,可以春暖花开;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实现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融贯通,也是我国古老文化成长发展的传统精神。如在教学《节气歌》后,依据季节时令,结合校本研修,教师进行了《冬至大如年》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节日,大多数学生都聊到了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授课教师并未因学生谈及的大多数是西方节日而否定其答案,却是充分尊重学生,走进他们,因势利导,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等,这些节日传递着团圆、和善、仁爱、感恩等精神理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进而引导学生西方人文传统、科学精神,同样是我们振兴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力量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也反复强调“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汇贯通。
3.节为“我”用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如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比赛;元宵节猜灯谜……这样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三、文以载道传承传统文化
在新版部编教材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有关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革命传统教育等课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语文教师扎实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文化与语文课以及语文课程相联系起来。即“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介绍了范仲淹在写此文时,正值他遭受贬官,但他不及个人得失,仍然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学生了解了这一背景后,思想上自然会受到作品的感染,并建起舍小“我”为大“我”,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她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从走进语文教材抓起。
立足经典、遵守共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将国学教育融入生活,请进课堂,拾起遗落的价值,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