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美术教学的一点体会

【作者】 彭 源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曲水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实现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将教学目标讲述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当学生学习完之后,教师要以学生尝试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来指导学生,此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尝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符合尝试教学法的要求,从而可以营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先画。而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比如:当教师要讲解《七彩的生活》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列举出来,目标一:学生要对生活中的色彩进行观察,总结出生活中的色彩;目标二:多做调色练习,观察颜色混合之后所产生的效果;目标三: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创作,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出来。当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先创作,画一幅他们心目中认为的七彩生活图。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作画过程,并且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构思。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某一些学生的作画主题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此时就需要给与其适当的引导,给其讲解这些教学目标,让其重新确定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主题。当每一位学生画完之后,教师要评价他们的画,指出他们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画画中少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指导,告诉学生如何调色,如何将自然界中的美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实现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材中的内容,然后依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练习,当学生练习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在传统的美术课上,往往都是教师先讲解,等老师讲解完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教学在自主探究的形式中开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看、去想、去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获取了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实现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画画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以此获取新知识,培养出新的能力。比如:当教师要讲解“动物朋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朋友呢?你们可以将这些动物朋友都画出来吗?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相互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开始回忆在动物园所见过的动物,有一些同学虽然可以说出动物的名称,但是他们却画不出该动物的样子。在整个画画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身的想象,画出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动物。当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之后,教师就要开始教授本节课的内容,在讲解每一种动物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将每一种动物的特征告诉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画画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实现美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一些画画的技巧等理论知识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巧妙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运用能力。有些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比如:当教师在讲解完“色彩”这一理论知识之后,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一个任务:利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来画一幅画。同时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要按照教师的几点要求进行:要求一,在这幅画中要运用到色彩这一理论知识;要求二,合理调整色彩,保证整幅画鲜艳、美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让学生开始了解到在画画中,如何运用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画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得首先培养学生们在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形象创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他们的作业大多是临摹完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临摹过于频繁;这样长期下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在每次临摹作业中逐渐减弱,抄别人的模式已经成了他们为了完成作业的习惯。习惯性思维就占据了他们的脑海,自己也不会去动脑筋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画有什么好处与不足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东西,导致学生们就会变得墨守成规,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就什么也不会。美术学科有着实践性的特点,学生的许多想法来自于生活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让学生来写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园的风光。有的学生还从未仔细观察过自己所处的美好环境,通过写生让他们学会自我观察,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写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捷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了能够避免这些弊端,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尝试教学法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该方法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加以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