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尺度
【作者】 王智霞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全面铺开,课堂中关于“教”与“学”的关系被重新提上审视的平台。从否定“满堂灌”到探索“满堂问”再到摸索“满堂转”表演式的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步步深入,逐渐的挖掘课堂之中如何“授之以渔”。而“少教多学”的理念恰到好处的汲取了以往课堂改革的精华,但集体如何运用?实际课堂中教师的“少教”具体“少”哪个环节,“少”哪些内容,“少”的尺度如何把握?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出恰当的安排。
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中对“少教多学”的摸索经历从“教学前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三方面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少教多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前提:
一节课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备课是关键,也是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前提。要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从备课入手。不但要像传统课堂那样横向准备孔子、《论语》的文学常识;勾画重点字词句以及疏通所节选内容的大意,而且要纵向联系相关的知识。比如:我要上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典文化研读》中的《论语十则》,那么首先我要横向查阅关于孔子、《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然后纵向延伸把初中课本的《论语十则》和高中课本必修五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加在一起,三篇联系起来分析出其中体现的:“孔子的教学理念”、“孔子弟子的个性”“孔子的哲学思想”等。如果说传统的备课老师需要准备“一桶水”那么“少教多学”的备课老师就要准备“一个湖泊”。
教学内容:
“少教多学”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思考者?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之中不跑偏而恰当的完成学习内容?等等都是我们要考虑设计的环节。我还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典文化研读》中的《论语十则》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课下注释非常详尽,那么对于文言字词以及文意的疏通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但要设定时限如十分钟完成。老师跳出传统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満堂译”,从旁给以适当的指导,这可谓之“少教”。学生基本自己完成疏通大意的内容,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哲思,这可谓之“多学”。
教学对象:
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学生“思考”内容的时候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面对脱离自己实际水平的“思考”,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昏昏欲睡,整个课堂又会重新回到老师的“一言堂”。比如我们备课组统一补充的一篇文言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按部就班疏通文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和消极抵抗的情绪,但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文言文水平相对较差,必须全文疏通。我首先找一位对春秋战国特感兴趣的学生用10分钟时间介绍信陵君的一生,引起全班的阅读欲望;其次找三位文言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分别饰演“”“”“”,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演绎故事,这样三分之二的课文内容就疏通完了;最后乘热打铁,小组解决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教师从旁边给以适当的帮助。实践证明,这个课堂设计非常成功,学生在很亢奋的状态下用一节课完成了两节课的文言疏通内容,而且在之后的检测中发现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掌握情况也较佳,这可谓之“高效”。
“少教多学”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平台,但让他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从什么角度跳上这个平台却需要老师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设计与自己所教学生,所教内容相匹配的方案。也即前人所说“教无定法”,这里的“无”实则是“有”的最高境界,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中对“少教多学”的摸索经历从“教学前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三方面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少教多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前提:
一节课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备课是关键,也是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前提。要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从备课入手。不但要像传统课堂那样横向准备孔子、《论语》的文学常识;勾画重点字词句以及疏通所节选内容的大意,而且要纵向联系相关的知识。比如:我要上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典文化研读》中的《论语十则》,那么首先我要横向查阅关于孔子、《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然后纵向延伸把初中课本的《论语十则》和高中课本必修五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加在一起,三篇联系起来分析出其中体现的:“孔子的教学理念”、“孔子弟子的个性”“孔子的哲学思想”等。如果说传统的备课老师需要准备“一桶水”那么“少教多学”的备课老师就要准备“一个湖泊”。
教学内容:
“少教多学”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思考者?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之中不跑偏而恰当的完成学习内容?等等都是我们要考虑设计的环节。我还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典文化研读》中的《论语十则》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课下注释非常详尽,那么对于文言字词以及文意的疏通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但要设定时限如十分钟完成。老师跳出传统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満堂译”,从旁给以适当的指导,这可谓之“少教”。学生基本自己完成疏通大意的内容,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哲思,这可谓之“多学”。
教学对象:
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学生“思考”内容的时候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面对脱离自己实际水平的“思考”,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昏昏欲睡,整个课堂又会重新回到老师的“一言堂”。比如我们备课组统一补充的一篇文言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按部就班疏通文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和消极抵抗的情绪,但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文言文水平相对较差,必须全文疏通。我首先找一位对春秋战国特感兴趣的学生用10分钟时间介绍信陵君的一生,引起全班的阅读欲望;其次找三位文言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分别饰演“”“”“”,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演绎故事,这样三分之二的课文内容就疏通完了;最后乘热打铁,小组解决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教师从旁边给以适当的帮助。实践证明,这个课堂设计非常成功,学生在很亢奋的状态下用一节课完成了两节课的文言疏通内容,而且在之后的检测中发现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掌握情况也较佳,这可谓之“高效”。
“少教多学”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平台,但让他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从什么角度跳上这个平台却需要老师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设计与自己所教学生,所教内容相匹配的方案。也即前人所说“教无定法”,这里的“无”实则是“有”的最高境界,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