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作者】 刘进志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后进生是许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的原因。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重要难题,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教育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长久过程, 特别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抱着满腔热忱,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 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词】后进生;形成
【正文】后进生的形成及其转化, 是一个关乎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并且是一个绝对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关乎祖国未来的问题。
所谓后进生, 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 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 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学生, 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 后进生具有其最显著的“ 双向性” 特点, 即虽落后但能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也常常与人谈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即那些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还记得老师、来看望老师的, 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就是当年我们常称之为“ 差生” 的后进学生。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帮助他们, 教育他们,关爱他们。
后进生的形成并不是先天形成的, 其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 ,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过于溺爱, 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闻不问, 养成了孩子放荡不拘的不良个性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苛刻, 导致了孩子恐惧自卑的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则陋习不断、不务正业, 从而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这里面也许有经济条件的优越、有独生子女的自私、有单亲家庭的自卑、有家长工作的繁忙、有家庭暴力的刺激等的原因, 但不论是什么原因, 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难怪有人说“单亲家庭出怪孩子, 富裕家庭出懒孩子 , 暴力家庭出坏孩子” , 这话实在是有一定的道理。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鱼龙混杂, 各种观念相互激烈碰撞。 学生在各方面都很不成熟, 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 一些社会腐败现象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开始深深腐蚀着青少年学生。新的“ 读书无用论” 思潮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现在读书有劲头不如人家有“ 来头”(有金钱、地位的后台), 觉得一般老百姓的孩子读不读书一个样,有没有毕业文凭无所谓, 早点出来工作挣钱比读书好;一部分学生则受到带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吸毒贩毒等内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色情网站等的影响, 整天沉迷于游戏机、网络而不能自拔,思想严重扭曲,无心上课学习,导致迟到旷课、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 , 更有一些是成立黑社会帮派,这些帮派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现象不断上升。 这些也是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的。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 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 只是一味地训斥、一味地体罚、一味地冷嘲热讽, 或者动辄向家长经常告状、动辄在课堂公开揭短, 漠视学生的尊严等等;那么所有的这一切, 只能导致学生片面的发展,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失去生活的目标, 从而厌恶学校的生活, 抵触老师的教育。
4.个人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 人际交往纷繁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 因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 长期压抑, 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 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性格的偏执等, 从而感到自卑, 难以融入群体, 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后进的状况。
所谓后进生, 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 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 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学生, 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 后进生具有其最显著的“ 双向性” 特点, 即虽落后但能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也常常与人谈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即那些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还记得老师、来看望老师的, 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就是当年我们常称之为“ 差生” 的后进学生。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帮助他们, 教育他们,关爱他们。
后进生的形成并不是先天形成的, 其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 ,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过于溺爱, 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闻不问, 养成了孩子放荡不拘的不良个性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苛刻, 导致了孩子恐惧自卑的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则陋习不断、不务正业, 从而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这里面也许有经济条件的优越、有独生子女的自私、有单亲家庭的自卑、有家长工作的繁忙、有家庭暴力的刺激等的原因, 但不论是什么原因, 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难怪有人说“单亲家庭出怪孩子, 富裕家庭出懒孩子 , 暴力家庭出坏孩子” , 这话实在是有一定的道理。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鱼龙混杂, 各种观念相互激烈碰撞。 学生在各方面都很不成熟, 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 一些社会腐败现象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开始深深腐蚀着青少年学生。新的“ 读书无用论” 思潮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现在读书有劲头不如人家有“ 来头”(有金钱、地位的后台), 觉得一般老百姓的孩子读不读书一个样,有没有毕业文凭无所谓, 早点出来工作挣钱比读书好;一部分学生则受到带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吸毒贩毒等内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色情网站等的影响, 整天沉迷于游戏机、网络而不能自拔,思想严重扭曲,无心上课学习,导致迟到旷课、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 , 更有一些是成立黑社会帮派,这些帮派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现象不断上升。 这些也是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的。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 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 只是一味地训斥、一味地体罚、一味地冷嘲热讽, 或者动辄向家长经常告状、动辄在课堂公开揭短, 漠视学生的尊严等等;那么所有的这一切, 只能导致学生片面的发展,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失去生活的目标, 从而厌恶学校的生活, 抵触老师的教育。
4.个人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 人际交往纷繁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 因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 长期压抑, 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 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性格的偏执等, 从而感到自卑, 难以融入群体, 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后进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