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博爱之心 师德之魂
【作者】 唐永顺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坛几载风雨,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师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爱。”作为一名教师,神圣的职责并不在于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与对学生的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老师,要懂得爱学生,因为有爱学生的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的所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学生平等的关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才能用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学有所成时还能记起老师当年的一个动作,一个朋友似的微笑,一句父母似的贴心话……这就证明了你爱的价值。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一、注重细节,用爱温暖学生
去年,我在学校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没过几天,我就了解到,这个班是个很特殊的班级,班内的“后进生”特别多,因而班级成绩落后,纪律涣散,卫生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彻底解决班级的局面,关键是转化“后进生”。因此,我先后通过家访、家长会和了解学生,知道了每一位后进生的情况,我感到,所谓的“后进生”一样有美丽的心灵和一颗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心,这正是我管理的突破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无比强大的教育者”。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他的榜样,你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对他们来说可能记忆深刻。所以我作为班主任,首先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温暖学生。
初冬季节,一股寒流就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感觉到天气有变化,我提醒同学们第二天穿棉衣服。第二天果然降温了,一到学校我就到班里去看孩子们穿的怎样。结果发现,因父母离异只跟着父亲过日子的郝玉双同学就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上衣拉链坏了,用针线缝着,一条旧牛仔裤,裤腿的后半截因踏在脚底下已经磨去了两寸多,一双旧胶鞋,鞋底和鞋帮已经脱胶。我悄悄问她为什么没有换衣服,她告诉我说:“家里没有可换的衣服了,我爸爸说过几天去街上给我买。”当时,看着孩子的穿着,听了孩子的话,我无言,只是心里特别的难过。第二天,我把女儿穿的几条牛仔裤,一双衬着厚棉垫子的旅游鞋,一双崭新的棉袜子和女儿的一件旧棉衣一起提到了学校。几天以后,天下雪了,我看着郝玉双穿着我拿来的旧衣服和鞋子不冷了,很欣慰。上作文课了,内容正好是“ 我想对你说”。郝玉双的那篇作文写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好,因为,在刚开学两周后我就发现她是一个后进生。而且,很多次不是因为课堂作业不交,就是因为家庭作业不写受批评。那篇作文她几乎是一气呵成,写的不但真实,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她在作文中写到:“老师,你在最冷的时候送给我衣服,这不是雪中送炭?你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永远也忘不了。”从那以后,郝玉双再也没有因为不写家庭作业而被我找来谈话,班里不论有啥事情,她总是跑在前头去干。她一反常态,不再躲着我的目光,而是总爱在我的面前晃。期末两次模拟考试他竟然都考取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
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你想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得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让学生做的,老师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
有一次,学校安排大扫除,我班刘志超同学被分配到倒垃圾这活,她不愿意干,和卫生委员吵了起来,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问明情况后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倒垃圾呢?”她说这活太脏。我问她:“那你说谁愿意干这活呢?”她不说话了,我接着说:“你好好想想这个班集体的荣誉感。”然后我就去把垃圾倒了,在水房把垃圾桶刷洗干净后放回教室,这名女生沉默不语了。从此以后每到周四大扫除的时间,我发现这名女生每次都抢着倒垃圾,即使本来不是她干的活她也抢着干。我再次和她谈话问她怎么改变这么多时,她的眼圈竟有些发红:“从来没有哪个老师会在我与别人吵架之后还能和风细雨地和我谈话,您没批评我还替我倒垃圾,我再不懂事也不会不知道回报。”
三、善待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这个工程师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师德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的师德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一位好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我觉得作为老师,要想改变学生,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从而影响学生。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会以“热爱学生”为动力,不断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师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爱。”作为一名教师,神圣的职责并不在于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与对学生的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老师,要懂得爱学生,因为有爱学生的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的所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学生平等的关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才能用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学有所成时还能记起老师当年的一个动作,一个朋友似的微笑,一句父母似的贴心话……这就证明了你爱的价值。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一、注重细节,用爱温暖学生
去年,我在学校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没过几天,我就了解到,这个班是个很特殊的班级,班内的“后进生”特别多,因而班级成绩落后,纪律涣散,卫生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彻底解决班级的局面,关键是转化“后进生”。因此,我先后通过家访、家长会和了解学生,知道了每一位后进生的情况,我感到,所谓的“后进生”一样有美丽的心灵和一颗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心,这正是我管理的突破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无比强大的教育者”。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他的榜样,你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对他们来说可能记忆深刻。所以我作为班主任,首先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温暖学生。
初冬季节,一股寒流就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感觉到天气有变化,我提醒同学们第二天穿棉衣服。第二天果然降温了,一到学校我就到班里去看孩子们穿的怎样。结果发现,因父母离异只跟着父亲过日子的郝玉双同学就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上衣拉链坏了,用针线缝着,一条旧牛仔裤,裤腿的后半截因踏在脚底下已经磨去了两寸多,一双旧胶鞋,鞋底和鞋帮已经脱胶。我悄悄问她为什么没有换衣服,她告诉我说:“家里没有可换的衣服了,我爸爸说过几天去街上给我买。”当时,看着孩子的穿着,听了孩子的话,我无言,只是心里特别的难过。第二天,我把女儿穿的几条牛仔裤,一双衬着厚棉垫子的旅游鞋,一双崭新的棉袜子和女儿的一件旧棉衣一起提到了学校。几天以后,天下雪了,我看着郝玉双穿着我拿来的旧衣服和鞋子不冷了,很欣慰。上作文课了,内容正好是“ 我想对你说”。郝玉双的那篇作文写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好,因为,在刚开学两周后我就发现她是一个后进生。而且,很多次不是因为课堂作业不交,就是因为家庭作业不写受批评。那篇作文她几乎是一气呵成,写的不但真实,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她在作文中写到:“老师,你在最冷的时候送给我衣服,这不是雪中送炭?你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永远也忘不了。”从那以后,郝玉双再也没有因为不写家庭作业而被我找来谈话,班里不论有啥事情,她总是跑在前头去干。她一反常态,不再躲着我的目光,而是总爱在我的面前晃。期末两次模拟考试他竟然都考取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
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你想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得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让学生做的,老师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
有一次,学校安排大扫除,我班刘志超同学被分配到倒垃圾这活,她不愿意干,和卫生委员吵了起来,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问明情况后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倒垃圾呢?”她说这活太脏。我问她:“那你说谁愿意干这活呢?”她不说话了,我接着说:“你好好想想这个班集体的荣誉感。”然后我就去把垃圾倒了,在水房把垃圾桶刷洗干净后放回教室,这名女生沉默不语了。从此以后每到周四大扫除的时间,我发现这名女生每次都抢着倒垃圾,即使本来不是她干的活她也抢着干。我再次和她谈话问她怎么改变这么多时,她的眼圈竟有些发红:“从来没有哪个老师会在我与别人吵架之后还能和风细雨地和我谈话,您没批评我还替我倒垃圾,我再不懂事也不会不知道回报。”
三、善待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这个工程师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师德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的师德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一位好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我觉得作为老师,要想改变学生,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从而影响学生。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会以“热爱学生”为动力,不断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