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李成琼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的最有效做法,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当例子,授予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形成习惯。【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正文】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觉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幸习,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而且终生受益。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而学习作为一种越对文本熟悉越理解深层的活动,更需要学生先前有充足的接触感知。但现行学生很多没有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这种预习意识和习惯,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这种学习“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能更好地在学习新课时理解新知识。要让学生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新课内容的习惯,首先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查找出其正确的读音和意义。然后疏通文意。当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叫学生预习就不撒手了,而是要授予方法,让学生在能在学习中有法可使,而且,这种方法的授予不能采取说教式进行,最好把课文教材当例子,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学习的,把这种方法教给他们,让学生能在学习面前有的放矢,能快速体验到学习快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美观的书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力求做到:①书写笔画正确、清楚,字体端正。这是表意的需要。②在正确、熟练书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书写流利、美观。这是适用和审美的需要。当然,教师首先必须把字练好,时时处处起到示范作用。
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先将书面语由视觉迅速传输给大脑,初步理解其含义和感情事,通过朗读将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再由听觉回传给大脑,从而更深刻地感知领悟,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培养语感。朗读还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心由之路,而且有助于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高度重视朗读。朗读时,读者的感情要与作者的感情同步,可发生共鸣。比如,读《包身工》,要对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充满同情;读《雷电颂》,要像屈原那样激情洋溢;读《沁园春·长沙》,要像毛泽东那样豪情万丈。达到“言皆出吾之口,意同吾之心”的境界。
四、善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我们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或网络,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在信息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特别是无线wifi全覆盖的当下,网络成了我们学习的最好、最便捷的助手,那些工具书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因此,我们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不能让学生的预习工作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相应的预习题目,形成书面作业,第二天上新课前检查,以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
五、培养学生爱质疑思考的习惯
学患无疑。但现行学生都不乐于主动质疑思考,更不愿去问别人。不懂也不关紧要的学习态度,让我们教学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知道,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那永远都只能立于失败之地。在倡导质疑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质疑学习就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采取“教有疑”策略,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思考,主动问难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曾有学生问:“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矛盾的或者说是令人不解的地方。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的人几百年与世隔绝,服装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样呢?陶渊明是个大文学家,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从文章主题入手,从疑点处思考,不仅能够解释迷惑,有助于理解,还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六、广泛阅读、积极背诵的习惯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由于语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要使学生树立面向课外、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要让学生博览群书,经常阅读名著和报刊上好的文章,明其特色,知其妙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累多了,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构如何安排才巧妙,语言怎么写才生动,自然心领神会。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除上述几条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爱作笔记、爱摘抄的习惯等。而培养习惯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参考文献:
[1]喻拾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2]吕慧彬,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都市家教月刊,2011年。
一、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而学习作为一种越对文本熟悉越理解深层的活动,更需要学生先前有充足的接触感知。但现行学生很多没有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这种预习意识和习惯,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这种学习“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能更好地在学习新课时理解新知识。要让学生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新课内容的习惯,首先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查找出其正确的读音和意义。然后疏通文意。当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叫学生预习就不撒手了,而是要授予方法,让学生在能在学习中有法可使,而且,这种方法的授予不能采取说教式进行,最好把课文教材当例子,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学习的,把这种方法教给他们,让学生能在学习面前有的放矢,能快速体验到学习快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美观的书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力求做到:①书写笔画正确、清楚,字体端正。这是表意的需要。②在正确、熟练书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书写流利、美观。这是适用和审美的需要。当然,教师首先必须把字练好,时时处处起到示范作用。
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先将书面语由视觉迅速传输给大脑,初步理解其含义和感情事,通过朗读将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再由听觉回传给大脑,从而更深刻地感知领悟,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培养语感。朗读还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心由之路,而且有助于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高度重视朗读。朗读时,读者的感情要与作者的感情同步,可发生共鸣。比如,读《包身工》,要对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充满同情;读《雷电颂》,要像屈原那样激情洋溢;读《沁园春·长沙》,要像毛泽东那样豪情万丈。达到“言皆出吾之口,意同吾之心”的境界。
四、善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我们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或网络,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在信息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特别是无线wifi全覆盖的当下,网络成了我们学习的最好、最便捷的助手,那些工具书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因此,我们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不能让学生的预习工作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相应的预习题目,形成书面作业,第二天上新课前检查,以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
五、培养学生爱质疑思考的习惯
学患无疑。但现行学生都不乐于主动质疑思考,更不愿去问别人。不懂也不关紧要的学习态度,让我们教学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知道,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那永远都只能立于失败之地。在倡导质疑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质疑学习就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采取“教有疑”策略,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思考,主动问难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曾有学生问:“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矛盾的或者说是令人不解的地方。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的人几百年与世隔绝,服装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样呢?陶渊明是个大文学家,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从文章主题入手,从疑点处思考,不仅能够解释迷惑,有助于理解,还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六、广泛阅读、积极背诵的习惯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由于语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要使学生树立面向课外、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要让学生博览群书,经常阅读名著和报刊上好的文章,明其特色,知其妙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累多了,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构如何安排才巧妙,语言怎么写才生动,自然心领神会。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除上述几条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爱作笔记、爱摘抄的习惯等。而培养习惯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参考文献:
[1]喻拾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2]吕慧彬,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都市家教月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