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魅力语言 扣人心弦

【作者】 乐碧莹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这一特征。所以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主要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与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相适应。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我认为,一是有声语言必须鲜明、风趣、亲切,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
  一、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有趣。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就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不应该板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语言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
  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连双胞胎也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比双胞胎还要厉害。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质疑问难,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两句风趣的、富于幽默感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例如学生回答偏离题意,教师如果说:“你全错了。”那无疑是往他头上浇一盆冷水,使他在同学面前难堪。当然风趣、幽默,不可滥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油嘴滑舌截然不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亲切。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娓娓而谈,用商量的口吻,探讨的口吻,谈认识,谈感受,谈体会,以求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学生谈话如有居高临下的傲气,盛气凌人的霸气,师生情就遭到破坏。娓娓而谈,激发兴趣,在教学中也是常用的。
  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教学片段如下: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课件出示秋景图,学生观看图片,交流)
  师:秋天来了,同秋天一起来的还有秋姑娘(课件演示秋姑娘手持枫叶飞入),看,她还带来了什么?
  生:树叶。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树叶吗?
  生:枫叶。
  师:对,是枫叶。秋天枫叶红红的,多漂亮呀!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枫叶,这是秋姑娘写的信。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看吗?
  生1:我想知道信上写的什么?
  生2:我想知道是给谁的信?
  ……
  师:老师也很想知道秋姑娘的信到底是写给谁的,写的什么,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秋姑娘的信》,就明白了。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每节课开始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没法一下子集中,老师在讲台上大发雷霆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就想,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办法也许不错。于是,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看着美丽的秋景图,看着秋姑娘手持红叶飞入的情景,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了,而且还使学生对秋天的特点有了直观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想不想看看秋姑娘的信,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的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平等交谈,是师,亦是友,感情交融,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佳境。
  二、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
  我们知道,低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多么重要!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我们在使用体态语言的时候,要做到自然得体,而决不能勉强、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得体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得当,恰如其分,虽然有时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可而止。使用体态语言,还要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也就是要注重体态语言的启发性。黑格尔在论及语言和动作的意义时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意义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事实,而动作,由于起源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性的表现即语言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只有与有声语言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才有可能达到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要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以后,一个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想举手又未敢举手。这时,立即向他投去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大胆地站了起来。他回答时稍有犹豫,又投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你说对了。”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了,继续回答了下去。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小动作,这时,教师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学生那儿走过去。学生发现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赶快停下手里的小动作,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教师又暗暗地伸过去一个大拇指,夸奖他做得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室里长距离地频繁走动,学生视线跟着四处转移,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又如一学生在做小动作,教师用教鞭猛地一拍讲台,全班学生立时受惊,心跳一时难平;再如一女生答问声音很小,教师不严格要求,而是迁就似的走近她的身旁,俯身侧耳细听。第二次,这个女生还是那样低声答问。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体态语言时,务必要注意避免这些消极作用。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时刻注重自己的语言,把心中的情感倾注于语言,就会在课堂上情深意浓,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给教活了”。“活”是艺术的生命,帷其”活“才能使艺术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学艺术的”活“与教学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无缘,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教育心理学》
  [3]《课堂教学案例》
  [4]《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5]熊生贵《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
  [6]杨再隋《呼唤新历年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