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应用题中学生思维训练的策略探寻

【作者】 唐开金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胜利镇五谷湾小学校

【摘要】应用题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块,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思维训练,从读题审题开始,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丰富练习方式等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训练;强化
【正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中的应用题,更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既是应用题作为问题解决的本身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
  从现行的小学应用题来看,其在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来是各个老师都比较重视的问题,都在不断探索训练思维的方式方法,以实现既化思维训练的枯燥性,又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一、教给学生审题方法,这是思维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正确解答应用题,就必须做到会审题。审题是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也是思维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而我们很多小学生是不会审题的,往往提笔就做。结果大多是错误的。其原因就是没有审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在这儿,我们要把课堂例题教学的解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怎样思考,怎么下笔入手。
  (一)培养学生读题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数学应用题中,作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同样需要我们深层次的解读。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其数学语言掌握不多,语言分析能力也较差,这更要引导他们多读了,从读中弄清题意,是我们审题的重要要求,也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前提。在培养学生读题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抓关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在二年级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出示这样的题目上:为迎“奥运”,同学们在一起做花。丽丽做28朵,比林林多做4朵。两人一共做多少朵?要求两个人一共做了多少,题目中实际就隐含了一个条件,就是林林做的朵数。要求林林做的朵的,我们到底是用加还是用减,我们就必须找出谁比谁多的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学生多读,找到关键词“比林林多”,这样,就可确定方法了。
  (二)找出数量关系。在仔细读题之后,我们紧接着就是要求学生找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抓住复合应用题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是解题的有效方法,经常进行写关系式的训练能将解题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利于掌握解题的规律。如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首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可以放的盘数=剩下的个数/每份数,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式,问学生:在题中剩下的苹果的个数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学生回答没有。那要求剩下的个数又需要哪两个条件呢?这样,由于一个问题提出,学生就能按着这个思路去解答应用题,最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
  即:剩下的个数/每份数=可放的盘数;剩下的个数=苹果的总数-吃了的个数。通过这样训练,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综合运用了单项思维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实际能力。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一般都要求学生口头讲出数量关系式,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线段图是我们理清复杂关系的直观方法,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更有积极效果。例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对题目中出现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情景画一些必要的草图和变化的过程,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解题的突破口。画草图的过程必须认真审题,根据题中告诉的各已知量的数量关系充分想像、分析、判断,运用“手画”方法画出草图,使学生在脑子里展示完整的物体运动过程,使之过程更为直观明了。
  二、丰富练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应用题训练的重点,又是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一根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追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发散学生思维,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丰富练习方式,拓展应用题的解决方式。
  (一)变换应用题叙述方式。为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例如加法应用题,有时可以不出现“一共”两个字;有时可以换用减法应用题中常用的词语,如:“老师有一些粉笔,先用去6支,再用去5只,两次用去了多少支?”象这样的题目,就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表述不同,方法一致的含义了。
  (二)调换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这本身是一种思维方法,但的确在解答题目时,效果很明显,能让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联系和比较的,便于掌握其解法。如减法应用题,有时可以把问题放在已知条件的前面,如:“小明做了9朵花,还要做多少朵花就够16朵?”变换乘除法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顺序,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辨哪个数做被除数。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将来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奠定坚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青少年日记,2016年。
  [2]田仁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小学生,2010年。
  [3]毛育强,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J].读写算,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