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作者】 代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一生受用。【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思维培养;对比主题阅读
【正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受用一生。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层次分为四步: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下面结合我的“传记阅读教学”实例,选取其中三个层次的阅读来具体谈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 基础层,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
基础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初级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要明确所读书目的大致思路框架,了解书的总体内容,明确书中的故事梗概。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逐步理清文本思路,以图的形式展示阅读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所选《贝多芬传》为例,全书共分十六章,学生采用“旁批式”阅读,边读边批注,最后要绘制出贝多芬的事迹图,了解传主生平。
在基础阅读这一过程中,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组,把阅读的效果以图示的效果呈现出来,基本明白了一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 分析层,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品格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境界。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能透视一本书,判断作者的主旨,并通过相关经验、导论与摘要、工具书等辅助阅读公正地评断一本书,进而在阅读中明确自己的收获,读出文本的同时读出自己。
以所选《贝多芬传》为例,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分析阅读,回答“你从传主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学生在摘录点评的基础上,完善思维导图。在分析阅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基础阅读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读出传主品质,读出了自己需求,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同时辅以关键句的摘录,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意图。
三、主题层,用思维导图绘制对比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阅读《贝多芬传》后,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于是选定“经历与成长”为主题,要求学生阅读《爱迪生》《爱因斯坦传》《梵高传》。因为这都是历史上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的经历同中有异,他们的生活虽然有着很大的时差,但坚持不懈的品质从未改变。 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同一主题,所牵涉到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这就要求阅读者选定主题、聚焦主题拓展阅读,在对比中学有所获,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通读四本书后,学生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绘制出对比阅读的收获,这一层次的阅读耗时最长、花力气最大、但收获也最大。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的是主题,学生根据主题需求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汇总信息,展示思维导图,在互相讨论、互相欣赏的基础上,完成主题阅读。这样坚持,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
【结束语】:思维导图的绘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地呈现出来,加速对阅读材料的累积量,能有效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也让思维更轻松有趣。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核心,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的语言会得到正确地建构,思维会得到长久地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心智也在逐渐成熟。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度,为学生一生的思维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17:5.
[2] 萧枫.爱因斯坦传[M],辽海出版社.2009:5.
[3] 季天然.爱迪生[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
[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2012:3.
[5] (荷)文森特·梵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2.
[6] 吴欣歆.许艳书.阅读教学现场[M],辽海出版社.2011:8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层次分为四步: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下面结合我的“传记阅读教学”实例,选取其中三个层次的阅读来具体谈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 基础层,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
基础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初级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要明确所读书目的大致思路框架,了解书的总体内容,明确书中的故事梗概。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逐步理清文本思路,以图的形式展示阅读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所选《贝多芬传》为例,全书共分十六章,学生采用“旁批式”阅读,边读边批注,最后要绘制出贝多芬的事迹图,了解传主生平。
在基础阅读这一过程中,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组,把阅读的效果以图示的效果呈现出来,基本明白了一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 分析层,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品格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境界。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能透视一本书,判断作者的主旨,并通过相关经验、导论与摘要、工具书等辅助阅读公正地评断一本书,进而在阅读中明确自己的收获,读出文本的同时读出自己。
以所选《贝多芬传》为例,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分析阅读,回答“你从传主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学生在摘录点评的基础上,完善思维导图。在分析阅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基础阅读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读出传主品质,读出了自己需求,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同时辅以关键句的摘录,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意图。
三、主题层,用思维导图绘制对比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阅读《贝多芬传》后,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于是选定“经历与成长”为主题,要求学生阅读《爱迪生》《爱因斯坦传》《梵高传》。因为这都是历史上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的经历同中有异,他们的生活虽然有着很大的时差,但坚持不懈的品质从未改变。 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同一主题,所牵涉到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这就要求阅读者选定主题、聚焦主题拓展阅读,在对比中学有所获,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通读四本书后,学生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绘制出对比阅读的收获,这一层次的阅读耗时最长、花力气最大、但收获也最大。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的是主题,学生根据主题需求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汇总信息,展示思维导图,在互相讨论、互相欣赏的基础上,完成主题阅读。这样坚持,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
【结束语】:思维导图的绘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地呈现出来,加速对阅读材料的累积量,能有效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也让思维更轻松有趣。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核心,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的语言会得到正确地建构,思维会得到长久地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心智也在逐渐成熟。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度,为学生一生的思维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17:5.
[2] 萧枫.爱因斯坦传[M],辽海出版社.2009:5.
[3] 季天然.爱迪生[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
[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2012:3.
[5] (荷)文森特·梵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2.
[6] 吴欣歆.许艳书.阅读教学现场[M],辽海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