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四“巧”促参与,课堂出实效

【作者】 周韶芳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追求“有效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认识才能发生,知识才能不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提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四巧”:巧设富有趣味的情境,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巧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通过灵活多样的巧练来拓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时空;采取巧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增强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参与,更愿意展现自己。
【关键词】趣;实;活;妙;激发;搭建;拓宽;增强;参与;实效
【正文】

  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追求“有效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四巧”:巧设富有趣味的情境,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巧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通过灵活多样的巧练来拓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时空;采取巧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增强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参与,更愿意展现自己,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认识才能发生,知识才能不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提高。
  一巧:情境之趣,激发参与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故事,创设一个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在教学三年级《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就想自己把这个西瓜吃了,谁知孙悟空一个跟斗翻到他跟前,说:“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每人吃西瓜的■吧!”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说:“不行,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才■,太少啦!我要吃■。”悟空听了暗暗偷笑,心想:这只胖猪可真糊涂!
  孙悟空为什么偷笑,还说猪八戒糊涂呢? 有的学生说:因为■比■大啊!我顺势引出问题:八戒以为■比■大,悟空又认为■比■大,那■和■究竟谁大呢?你能选一组学具(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或圆形纸片、画在纸上的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来说明吗?”
  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接下来,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主动参与到“■和■究竟谁大呢?”这一探究活动中来了。
  二巧:操作之实,搭建参与平台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参与的平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如在我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出现了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
  第一位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1、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
  2、要求:
  ①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我们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②如果能拼出,比较拼出的图形之间与原三角形的联系,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结果:每个小组的优秀生很快就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得出 “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的结论(没有“完全相同” 、“等底等高” )。在本案例中,看似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一个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操作,只是一个给了优秀生参与的机会:因为每个四人小组才两个三角形,那这个动手的机会肯定是优秀生的专利了,他们的操作代表了全组同学的操作,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代表了全组同学的想法,而中等生和中下生在动手操作中成为了旁观者,在归纳结论中成为了倾听者和附和者。而且,优秀生的操作也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因为只有两个三角形,随便一拼就能拼出平行四边形来,根本不用思考,没有思维的碰撞,自然就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在归纳结论时、在以后的实践应用中忽略“完全相同”这个重要前提和“等底等高”这个重要条件是多么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试问这样的操作有给学生搭建参与的平台吗?这样的操作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吗?
  案例二:
  第二位教师考虑到学生容易忽略了“完全相同”这个重要前提和“等底等高”这个重要条件,还有学生拼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会有“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吗?”这个困惑,从而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三个编了序号的三角形(其中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每四人小组中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填写好下面的表格:








  4、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四人小组互相讨论、解决或向老师请教。
  在这一案例中,老师给了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还给了学生讨论交流、合作互助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也有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并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感悟到“因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管拼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可以说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规律。这样的操作是名副其实、行之有效的,是切切实实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巧:练习之活,拓宽参与时空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合适的,只有深入生活实践,使所学的东西符合学生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方能显示勃勃生机的课堂。
  例如:北师大版第九册《旅游费用》一课,书上呈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下:
  长城旅游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          B: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1)4个大人、1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2)2个大人、4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在学完这节课的新知识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如果你家里人也想去这一景点旅游,根据你家的实际人数,你会建议你家里人怎样买票?
  因为是跟自家有密切联系的题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家是爸爸、妈妈和我一家三口去,所以只能按照方案A买票。”有的说:“我家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5个人一起去,按方案B买票比较省钱。” 有的说:“我家是3个大人,1 个小孩共4个人去,所以也只能按照方案A买票。”这时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抢着说:“老师,我家的也是3个大人,1 个小孩去的,但我不同意刚才那个同学的买票方案。”这时不但是学生,连我也愣住了:才4个人,不够买团体票的条件,你还能有什么好的买票方案?我连忙让他说说用那个方案买票。这学生不慌不忙地说:“如果我按方案A买票就要160×3+40=520(元),但如果当成5个人去,按方案B买票才要5×100=500(元),虽然浪费了一张票,但这样还便宜了20元,所以我会建议家里人按方案B买票。”同学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做老师的我也不禁为他绝妙的想法拍手称好。
  四巧:评价之妙,增强参与信心
  评价的运用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新课程倡导评价的使用,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但在许多的示范课和比赛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评价过程在整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成分,或频繁出现“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格式化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增强。而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会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如当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时,老师的一句:“你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肯定能让这个学生一节课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因为这节课研究的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又如你想学生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学生却提了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老师因为觉得不符合要求,而把这个问题置之不理的话,会严重打击这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老师这样处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解决问题后,老师再评价:“你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准确地解决问题,真了不起!那你还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评价,会让得到尊重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且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这种有价值的评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表现自己,从而也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通过“四巧”的层层落实,从激起欲望到动手实践,以练习之灵活拓宽学习时空,以评价之精妙增强学习信心,这样才会使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观看者与接受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刘润芝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