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回归课堂,追求本真,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 牟小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导的启发引导式”,这无疑是一语中的,道出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关注课堂的重要性。无论城市亦或农村,抓实课堂才是本真;无论花样繁多亦或朴实无华,达成目标才是硬道理。追根溯源,抓住课堂,提升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方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预设是实现灵动而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精心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共性错误,提前预设,对症下药,开出“治病良方”。
案例1:设置陷阱,步步为营,欲擒故纵
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整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构了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由于这两类问题都有分数与整数,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去区分整数是被除数与除数的问题,因此,我有一个预感: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时,会受到“分数除以除以整数”的负迁移影响。于是,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故意设计了一些这样的习题:
■÷5= ■÷4= ■÷2=
21÷=■ 8 ÷■ = 6 ÷=■
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我料想:学生一定会上当,以为这些题目的方法都一样,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们都中了我的“圈套”——我发现所有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5=■×■=
8÷■ =■× ■=
6 ÷■=■ ×■ =■……
看来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检查完毕,我并没有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做出任何评价,先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就感。看着学生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题目是十拿九稳)我心里暗自好笑,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中了老师设计的“ 圈套”。我故作镇定,让他们再次与板演的结果相比较,结果一样的请举手——意料之中,全班都举手。接着,我再作严肃状:很遗憾,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是后3个小题全错……学生当时的表情可想而知,一盆“冷水”将他们得意的表情全给浇灭了,脸上写着一连串的问号。
时机到了,我让学生先观察前两题与后两题有没有区别,再观察前两题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没变?学生开始观察讨论,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且还有学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除法的推广方法——两变一不变。即①除号变为乘号 ② 除数变为它的倒数 ③被除数不变 由此还进一步推广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此后,在这类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再犯过这样的错误,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案例中:
(1)首先我预设到了学生可能最容易出现的共性错误,再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发生的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后来,与同事交流,果然他的学生中就有很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我所预料到的那种错误,而且错误率还很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纠正过来。
(2)预设到了这样的问题,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先尝试,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建构新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比起出现问题再来补救可能效果会好些。
(3)在这样的预设中,“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层层突破,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课前功课不可少——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课前认真备课是教师的必修课,可是备课备什么?仅仅是一份教案?答案是否定的。备课除了上课需要的那一份教案以外,更要备习题、备学生,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还要考虑他们的见识等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娃娃可能没有见过的场景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想好化解对策,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下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陌生而不能理解题意,我是这样处理的:
案例2:一杯牛奶,茅塞顿开
“建筑工地输送混凝土的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一车混凝土有7立方米,多少分才能全部输送完?”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章的知识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事,再遇上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连续读题3遍,最后还是摇着头告诉我:“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我读不懂……”其实,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像题目中提到的“建筑工地输送混凝土的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学生更是无法在生活中去找到原型,要能理解题意,确实有些让人费解。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还原这个生活现象呢?女儿正在喝牛奶,这让我禁不住眼前一亮:我有办法了,可以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这个输送混凝土的问题了。第二天上课,我便带了一杯牛奶进教室,学生瞪着一双眼睛望着我:“老师这是要干嘛呢?莫非要请我们喝牛奶?”看着学生们狐疑的目光,心里暗自窃喜,我想:今天这道具选对了,既能为学生解开谜团,还能十足的吊起学生的胃口,为下一步的教学埋下伏笔,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解惑正在进行时:老师开始拿出牛奶让学生们观察,学生们当然还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借助这杯牛奶解决你们理解费力的问题,能把这杯牛奶想明白,这道混凝土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唏嘘不已,不过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开始点头表示赞许了。
引导开始:请同学们寻找这杯牛奶与混凝土问题之间的联系:“一车混凝土有7立方米相当于整杯牛奶;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相当于喝牛奶的吸管;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相当于喝牛奶时牛奶在吸管内的速度”,如此这样一解读,学生便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学生很快便厘清了关于输送混凝土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的管道输送混凝土,就相当于用吸管吸牛奶,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就相当于1分钟内牛奶在吸管内的量;如果作个假设:1分钟内吸管所吸的牛奶在吸管中凝固不被吸进嘴里,再把这段吸管立起来,那么这1分钟内所吸起来的牛奶在吸管中便形成了一个圆柱体形状的混凝土,高便是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35米,管道的内直径便是混凝土形成圆柱形状的直径,而1分钟内喝了多少牛奶,便是1分钟所喝牛奶的体积;而一整瓶牛奶要被喝完(即一整车混凝土要通过管道输送完)所需要的时间便可以迎刃而解。
选择牛奶作为教具,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模型,将学生感觉陌生的情景转化为生活中熟悉的模型,还原生活原型,建立认知联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如此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还可以将这种解决问题的经验正迁移到其他同类问题的解决中:如这样的问题“游乐中心内一个长方形儿童游泳池,长25米,宽12.56米,深1.2米。如果用直径20厘米的进水管向游泳池里注水,水流速度按每分100米计算,注满一池水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与混凝土输送问题便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便可以轻松解决了。
如此一杯平常不过的牛奶,却可以作为道具破解学生心中的谜团,让一个费解的问题瞬间释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更是如何落到实处、达成目标的艺术。如何做到回归课堂、追求本真、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教学路漫漫,且行且反思!
一、精心预设是实现灵动而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精心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共性错误,提前预设,对症下药,开出“治病良方”。
案例1:设置陷阱,步步为营,欲擒故纵
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整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构了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由于这两类问题都有分数与整数,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去区分整数是被除数与除数的问题,因此,我有一个预感: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时,会受到“分数除以除以整数”的负迁移影响。于是,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故意设计了一些这样的习题:
■÷5= ■÷4= ■÷2=
21÷=■ 8 ÷■ = 6 ÷=■
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我料想:学生一定会上当,以为这些题目的方法都一样,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们都中了我的“圈套”——我发现所有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5=■×■=
8÷■ =■× ■=
6 ÷■=■ ×■ =■……
看来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检查完毕,我并没有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做出任何评价,先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就感。看着学生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题目是十拿九稳)我心里暗自好笑,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中了老师设计的“ 圈套”。我故作镇定,让他们再次与板演的结果相比较,结果一样的请举手——意料之中,全班都举手。接着,我再作严肃状:很遗憾,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是后3个小题全错……学生当时的表情可想而知,一盆“冷水”将他们得意的表情全给浇灭了,脸上写着一连串的问号。
时机到了,我让学生先观察前两题与后两题有没有区别,再观察前两题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没变?学生开始观察讨论,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且还有学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除法的推广方法——两变一不变。即①除号变为乘号 ② 除数变为它的倒数 ③被除数不变 由此还进一步推广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此后,在这类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再犯过这样的错误,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案例中:
(1)首先我预设到了学生可能最容易出现的共性错误,再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发生的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后来,与同事交流,果然他的学生中就有很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我所预料到的那种错误,而且错误率还很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纠正过来。
(2)预设到了这样的问题,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先尝试,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建构新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比起出现问题再来补救可能效果会好些。
(3)在这样的预设中,“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层层突破,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课前功课不可少——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课前认真备课是教师的必修课,可是备课备什么?仅仅是一份教案?答案是否定的。备课除了上课需要的那一份教案以外,更要备习题、备学生,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还要考虑他们的见识等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娃娃可能没有见过的场景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想好化解对策,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下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陌生而不能理解题意,我是这样处理的:
案例2:一杯牛奶,茅塞顿开
“建筑工地输送混凝土的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一车混凝土有7立方米,多少分才能全部输送完?”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章的知识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事,再遇上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连续读题3遍,最后还是摇着头告诉我:“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我读不懂……”其实,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像题目中提到的“建筑工地输送混凝土的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学生更是无法在生活中去找到原型,要能理解题意,确实有些让人费解。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还原这个生活现象呢?女儿正在喝牛奶,这让我禁不住眼前一亮:我有办法了,可以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这个输送混凝土的问题了。第二天上课,我便带了一杯牛奶进教室,学生瞪着一双眼睛望着我:“老师这是要干嘛呢?莫非要请我们喝牛奶?”看着学生们狐疑的目光,心里暗自窃喜,我想:今天这道具选对了,既能为学生解开谜团,还能十足的吊起学生的胃口,为下一步的教学埋下伏笔,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解惑正在进行时:老师开始拿出牛奶让学生们观察,学生们当然还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借助这杯牛奶解决你们理解费力的问题,能把这杯牛奶想明白,这道混凝土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唏嘘不已,不过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开始点头表示赞许了。
引导开始:请同学们寻找这杯牛奶与混凝土问题之间的联系:“一车混凝土有7立方米相当于整杯牛奶;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相当于喝牛奶的吸管;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相当于喝牛奶时牛奶在吸管内的速度”,如此这样一解读,学生便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学生很快便厘清了关于输送混凝土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圆柱形管道内直径为10cm的管道输送混凝土,就相当于用吸管吸牛奶,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米,就相当于1分钟内牛奶在吸管内的量;如果作个假设:1分钟内吸管所吸的牛奶在吸管中凝固不被吸进嘴里,再把这段吸管立起来,那么这1分钟内所吸起来的牛奶在吸管中便形成了一个圆柱体形状的混凝土,高便是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35米,管道的内直径便是混凝土形成圆柱形状的直径,而1分钟内喝了多少牛奶,便是1分钟所喝牛奶的体积;而一整瓶牛奶要被喝完(即一整车混凝土要通过管道输送完)所需要的时间便可以迎刃而解。
选择牛奶作为教具,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模型,将学生感觉陌生的情景转化为生活中熟悉的模型,还原生活原型,建立认知联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如此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还可以将这种解决问题的经验正迁移到其他同类问题的解决中:如这样的问题“游乐中心内一个长方形儿童游泳池,长25米,宽12.56米,深1.2米。如果用直径20厘米的进水管向游泳池里注水,水流速度按每分100米计算,注满一池水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与混凝土输送问题便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便可以轻松解决了。
如此一杯平常不过的牛奶,却可以作为道具破解学生心中的谜团,让一个费解的问题瞬间释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更是如何落到实处、达成目标的艺术。如何做到回归课堂、追求本真、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教学路漫漫,且行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