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注重阅读体验,训练学生语感
【作者】 朱小萍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感教学应抓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规律,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陶怡情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完善人格之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已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作为总体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既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初读引思,激发语感
学生初学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内容大意及其脉络,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如一位教师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用多幅投影图片和教学挂图揭示课题,让学生走进拉萨,看看那湛蓝的天空,使学生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学生迫切希望进一步了解拉萨的天空时,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如下建议: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如:湛蓝、透亮、明洁、蓝晶晶。还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查字典、做标记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者又让学生说一说,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学生练习朗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激发了学生的语感。再如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紧紧扣住写漓江之水“静”“清”“绿”和桂林山水“奇”“秀”“险”的句子,把语言文字与形象再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媒体屏幕,把学生带到桂林去欣赏那里“甲天下”的山水之美,激励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观察、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完成了“读通”的初步要求,对深入学习作了极为重要的铺垫。
二、读懂课文,培养语感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为之水。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语文教学就应以读为主线,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意思,体会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应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词句的研读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鸬鹚》一文时紧紧抓住“渔人忽然站起来,那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中的“抹”字,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用换词法将“抹”换成“挥”“擦”“扫”进行朗读比较体会,并辅之必要的动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读、议、比、做动作,就由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领悟了文章隐含的意义。一位学生就说,“从‘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句话中,我想到一定是渔人发现了鱼,为了不惊走鱼群,所以,他赶鸬鹚的动作也必须轻一点。”教师抓住了“抹”这一语感训练点进行语感训练,竟让学生领悟得如此之深。再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中的“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一句时,一位老师先让学生读这句话,然后问:“浸”是什么意思?学生略作思考后答:“‘浸’是‘泡’的意思。”关键字理解了,学生就能触景生情,想象出整个槐乡泡在香海中的样子,对这个语句有了具体的感受,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学生也读出了意境和情味。如此,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朗读背诵,积累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形象的美,有助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师范作用,让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言语,把不熟悉的言语变成熟悉的言语,深入体会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领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丰富语言积累。如果有计划地经常反复背诵一些精美的文字,时间久了,这些优美的诗文就会积淀下来,内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长期的语言积累,就不会产生语感。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情。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此时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思念亲人的感情。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感情,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是诗人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在教学中这样诗文对照,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而且使学生更进一步领会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背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非常投入。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背诵量并鼓励学生主动多读一些例文佳句,把课文中所有好的语言、观念、情感、方法,都储入长期记忆,并真正变成自己的,学生就会真切领会文章的意境、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的体验和文学修养的综合表现。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生的默读、自读自悟和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并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初读引思,激发语感
学生初学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内容大意及其脉络,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如一位教师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用多幅投影图片和教学挂图揭示课题,让学生走进拉萨,看看那湛蓝的天空,使学生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学生迫切希望进一步了解拉萨的天空时,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如下建议: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如:湛蓝、透亮、明洁、蓝晶晶。还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查字典、做标记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者又让学生说一说,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学生练习朗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激发了学生的语感。再如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紧紧扣住写漓江之水“静”“清”“绿”和桂林山水“奇”“秀”“险”的句子,把语言文字与形象再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媒体屏幕,把学生带到桂林去欣赏那里“甲天下”的山水之美,激励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观察、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完成了“读通”的初步要求,对深入学习作了极为重要的铺垫。
二、读懂课文,培养语感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为之水。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语文教学就应以读为主线,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意思,体会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应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词句的研读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鸬鹚》一文时紧紧抓住“渔人忽然站起来,那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中的“抹”字,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用换词法将“抹”换成“挥”“擦”“扫”进行朗读比较体会,并辅之必要的动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读、议、比、做动作,就由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领悟了文章隐含的意义。一位学生就说,“从‘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句话中,我想到一定是渔人发现了鱼,为了不惊走鱼群,所以,他赶鸬鹚的动作也必须轻一点。”教师抓住了“抹”这一语感训练点进行语感训练,竟让学生领悟得如此之深。再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中的“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一句时,一位老师先让学生读这句话,然后问:“浸”是什么意思?学生略作思考后答:“‘浸’是‘泡’的意思。”关键字理解了,学生就能触景生情,想象出整个槐乡泡在香海中的样子,对这个语句有了具体的感受,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学生也读出了意境和情味。如此,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朗读背诵,积累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形象的美,有助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师范作用,让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言语,把不熟悉的言语变成熟悉的言语,深入体会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领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丰富语言积累。如果有计划地经常反复背诵一些精美的文字,时间久了,这些优美的诗文就会积淀下来,内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长期的语言积累,就不会产生语感。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情。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此时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思念亲人的感情。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感情,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是诗人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在教学中这样诗文对照,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而且使学生更进一步领会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背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非常投入。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背诵量并鼓励学生主动多读一些例文佳句,把课文中所有好的语言、观念、情感、方法,都储入长期记忆,并真正变成自己的,学生就会真切领会文章的意境、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的体验和文学修养的综合表现。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生的默读、自读自悟和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并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