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觅源头活水,润学生心灵
【作者】 于聪明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执教心语】
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对《自尊无价 自爱可贵》一节进行再反思再打磨后,终成这一课例。此过程让我明白: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能走进学生心灵,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从而也达成我们学科的德育目标。同时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一、教材版本
鲁人版“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第五课《我自尊 我自爱》,第一个项目《自尊无价 自爱可贵》。
二、目标确立
(一)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一2.3懂得自尊、自爱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二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第5课“我自尊 我自爱”,项目一“自尊无价 自爱可贵”,让学生了解自尊自爱的表现,认识自尊和虚荣、自傲、自私这三种心理的不同及自尊自爱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心,把握好自尊的“度”,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从本册看,前两单元是解决面对新学习生活该如何尽快适应及应对学习困惑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烦恼的。本课作为本单元之首,承接了前两单元的内容,延伸出要从容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一系列优秀品格。
本单元生活主题是“做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尊自爱,学会自重,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努力从自尊自爱、自信走向自立自强。
从本课来看,自尊自爱是做人必备的基础美德,只有认识到自尊自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才会自觉践行自尊自爱的品质。
(三)学情分析
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初一学生还不能准确懂得尊严是什么,有时对尊严存在误解,易把自尊与虚荣、自傲、自私混为一谈,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及社会交往中,一味强调他人不尊重自己,一味要求他人,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也难以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又怎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承担起报效祖国的重任呢?本课正是在初中生日益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从事初中思品教学8年来,我逐渐认识到:“照本宣科”的硬伤——学生们对思品学习不“感冒”。怎样激活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呢?一次陪孩子看《百家讲坛》中,我看到了曙光,把复杂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会深受百姓喜欢,老少皆宜,初中政治学习也应如此。我开始用心分析钻研,重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创设有效课堂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散发“生活”魅力!
基于上述分析,我对本节课确定如下课时的教学目标:
1、 体会自尊自爱是可贵的,主动摒弃虚荣、自傲、自私的不良品质,养成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
2、 正确认识自尊自爱,分清自尊自爱与虚荣、自傲、自私的不同之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知耻、自重。
3、 了解自尊自爱的表现及其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观念。
三、流程简介
(一)流程框架
(二) 设计意图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用自尊自爱的案例贯穿全课,将课本的两个层次改为四个板块。
一、认识自尊自爱。感知自尊自爱的具体表现,初步认识虚荣、自傲、自私,体会自尊与虚荣、自傲、自私的区别及这些不良心理对学习和成长的危害。
二、感知自尊自爱。案例分析,感悟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三、崇尚自尊自爱。出示案例和视频,让学生明白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尊严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活得有尊严,养成家国情怀。
四、收获自尊自爱。以“自尊自爱”为核心词,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谈收获,谈感受。
四、精彩片段
片段:思维碰撞,净化心灵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扬正气 促和谐”廉政广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面对红包,老师对考试进步的学生家长说:“您在伤害我!”医生对手术成功的患者家属说:“您在侮辱我!”国家公务员对通过审批的申请者说:“您在藐视我!”交警对才考出驾驶证的人说:“请您尊重我!”??就这样一则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在看电视时也许被学生们忽视的公益广告,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时,我发现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虽然什么话也没说,但他们专注的眼神却在告诉我,他们的思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跳跃,他们一直在思考,在感慨。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什么比思维的碰撞,更能净化人心灵的呢?!我静静地等待着学生们从视频中走出来,然后柔声的问道:“同学们,这则广告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做人应自尊自爱,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就这样一则寥寥数语的视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句简简单单的问答,在顺其自然中迈进了新课,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妙处。
五、自我反思
在“导入”环节,《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视频,开阔了视野,碰撞了思维,提升了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了“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才能积极进取,快乐生活。自尊自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热点的好习惯。
这节课,我深切体会到: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今后,我将更加“接地气儿”,觅生活之源,润学生心灵。
六、专家点评
于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纵观这节课有不少亮点:
一、巧设情境。本课“导入新课”环节,播放廉政广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巧妙地将生活画面通过视频展现出来,能有效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践行。在“收获自尊自爱”环节,让学生在“自尊自爱之树”上写下感悟寄语等,学与做达到了统一,理论指导了实践,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践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