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导入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董 立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入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学生融入最好学习状态的速度,而且还有利于持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融入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导入
【正文】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自然科学,对于经历旺盛、喜欢学习新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生物课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需要将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自然巧妙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大家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2、新颖性原则。导入是学生了解新知识的窗户,枯燥乏味的导入,犹如外面没有任何风景的窗户,学生对打开它毫无兴趣。教师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新颖了,学生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大家才会被吸引,争相观看、探索。
  3、启发性原则。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因此,导入环节大多追求简洁有效,时间在五分其钟左右。这五分钟要求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思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导入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探寻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中学生物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讨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2、置疑导入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3、生活实际导入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这样的现象在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蒸腾作用”一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欲望”。
  4、实验导入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教师会经常让学生动手实验。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教师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膝跳反射实验来导入新课。一个并不用力的敲击怎么会时自己的小腿不受控制地跳起来的呢?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主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5、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工具现在已经在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师能够将平淡无奇的学习内容色彩化、生动化,使知识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细,并能够及时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除了上面具体介绍的这几种,我们还经常使用谚语、古诗、名言警句导入法等。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谚语都包含着科学道理,如“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说明了植物不同的繁殖方式,以及无性繁殖的优势。再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表明了螳螂、蝉、黄雀三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总之,不管使用何种新课导入方法,都是为了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紧扣教学内容又富有情趣的课堂导入下,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
  课堂导入无定法。好的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这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