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之我见

【作者】 徐 华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中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位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过程特点;方法途径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社会位置。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的那样“道德普遍地被人类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育渗透要贯穿体育教学的过程
  1、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外可见,体育教学的内容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如基本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2、竞赛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在实施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如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但是要强调育人于运动之中的同时,把握时机,配合恰当的“说教”使其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2、动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身心合一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和好作用,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
  2、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
  3、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种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养成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作为体育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体育教学中,造就具有情操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华.寓德育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之我见[J].《教学与研究》,2015.07
  [2]王超.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