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分层教学
【作者】 曹春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小学初中部
【摘要】学生作文能力个体差异极大,我们如果实施“齐步走”,做到标准“一刀切”,就严重伤害了后进生信心。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作文教学应分层进行。【关键词】初中作文;分层教学;新课改
【正文】分层教学模式就是结合初中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所引发的一种层递关系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递进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开拓创新的目的。这里将其分成“模仿、转化、展现”三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是阶段性的,又是有机联系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能割裂开来。
一、模仿阶段
作文的模仿阶段,就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把课内外读物中的优秀文章作为范本,初步感知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主动吸取写作经验,为写作目的的转化作铺垫。作文模仿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描红期。儿童在初练书法时用毛笔蘸墨水在红格子上写字,称为描红。我们把培养作文能力的初期称为描红期,这是从所读内容中初步感知写作知识,从摹仿中领悟理论,并从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目标。比如,初一学生学习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学生会直接感知此文是用倒叙开头,中间用插叙引出阿婆烫伤手背的过程以及孩子萌发为阿婆买熊皮手套的原因,最后用议论点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绝不是一颗流星”。学生会由此进一步探究这里用倒叙开头的原因(比顺叙更生动感人);中间部分写出了孩子的内心话,学生就明白作文也应该说真话,说自己想学的话,文章才有味道,才能感动人;结尾为什么用议论(既与前文照应,又点明了主题,深化了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仿效期。就是对各种知识感知后,对其方法、式样的模仿。学生也只有在模仿的过程中,才能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加强和巩固,并在效仿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有了具体实践,才能驾轻就熟,灵活运用。比如初二学生在比较阅读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刘宗明的《北京立交桥》,碧野的《吴门桥》,水上勉的《母亲架设的桥》,张祝基的《巴黎的桥》等,都是桥,但又是不同的桥。文体有说明文,也有记叙文,学生初步感知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总一总,总一分,分一总等结构方式;时间、空间、逻辑等说明顺序。这些知识也只有在学生模仿中才能逐步学会运用,并转化为能力,真正弄清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等。所以,学生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转化阶段
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知识并消化吸收后,要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因为语文素质的核心就是运用语文的能力”。
当然,老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不能让范例摹本成为桎梏学生创造力的枷锁,不能让学生成为杨朔式的‘梦”的结尾,动不动就是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更不能形成千人一面,一个模子,泯灭个性。要使学生“有法可依”,但不要“有法必依”。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写《再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这篇看图作文时,就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讨论,在班上形成了很多种观点:其中较典型的有马不爱吃草、离弃集体的结果、马觉得草不好、比喻尖子班也有差生等等。
“腹的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去创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只要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达到“学生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也即“不需要教”的境界,可能就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三、展现阶段
“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持久,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扩展新知识,形成内驱力,不断利用知识和活动满足自己探索解惑的需要。有了需要,才能产生相应的动机,才能推动人去行动”,故此,我们采用“现身说法”、开展活动等创设学生展示才华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并用竞赛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创新和迁移。
(一)现身说法。采用现身说“法”,使学生取长补短,认识完善自我。比如作文进步快的同学可以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创作体会,达成共识,让同学摹仿;作文进步慢的同学可以介绍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无话可说”,“心中有话写不出来”等等之类,使全体同学共同探索排除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总之,要力求展示优劣,达到共同提高、全体进步的目的。
(二)开展活动。我们常用集体创作,即兴作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展现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竞赛法。采用竞赛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创新和迁移。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下采用竞赛法激励,评价标准涉及到卷面、字迹、时间、立意、结构以及写作体会等方面,使学生在竞赛中认识自已的长短、优劣,对自己有客观、清醒的评价,实现做有方法、学有目标、练有榜样,实现知识的迁移,不懈地完善自己。
总之,“学生最需要的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动态的演示,是实际操作”,我们希望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让其“模仿”,促其“转化”,使其“展现”,让学生在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以至创造性的发展,能够“自然成文”,真正实现作文中的“无技巧就是最好的技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2013年。
[2]曾凡礼,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方法探析[J].中学语文,2015年。
[3]钱丽,论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
一、模仿阶段
作文的模仿阶段,就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把课内外读物中的优秀文章作为范本,初步感知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主动吸取写作经验,为写作目的的转化作铺垫。作文模仿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描红期。儿童在初练书法时用毛笔蘸墨水在红格子上写字,称为描红。我们把培养作文能力的初期称为描红期,这是从所读内容中初步感知写作知识,从摹仿中领悟理论,并从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目标。比如,初一学生学习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学生会直接感知此文是用倒叙开头,中间用插叙引出阿婆烫伤手背的过程以及孩子萌发为阿婆买熊皮手套的原因,最后用议论点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绝不是一颗流星”。学生会由此进一步探究这里用倒叙开头的原因(比顺叙更生动感人);中间部分写出了孩子的内心话,学生就明白作文也应该说真话,说自己想学的话,文章才有味道,才能感动人;结尾为什么用议论(既与前文照应,又点明了主题,深化了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仿效期。就是对各种知识感知后,对其方法、式样的模仿。学生也只有在模仿的过程中,才能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加强和巩固,并在效仿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有了具体实践,才能驾轻就熟,灵活运用。比如初二学生在比较阅读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刘宗明的《北京立交桥》,碧野的《吴门桥》,水上勉的《母亲架设的桥》,张祝基的《巴黎的桥》等,都是桥,但又是不同的桥。文体有说明文,也有记叙文,学生初步感知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总一总,总一分,分一总等结构方式;时间、空间、逻辑等说明顺序。这些知识也只有在学生模仿中才能逐步学会运用,并转化为能力,真正弄清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等。所以,学生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转化阶段
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知识并消化吸收后,要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因为语文素质的核心就是运用语文的能力”。
当然,老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不能让范例摹本成为桎梏学生创造力的枷锁,不能让学生成为杨朔式的‘梦”的结尾,动不动就是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更不能形成千人一面,一个模子,泯灭个性。要使学生“有法可依”,但不要“有法必依”。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写《再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这篇看图作文时,就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讨论,在班上形成了很多种观点:其中较典型的有马不爱吃草、离弃集体的结果、马觉得草不好、比喻尖子班也有差生等等。
“腹的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去创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只要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达到“学生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也即“不需要教”的境界,可能就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三、展现阶段
“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持久,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扩展新知识,形成内驱力,不断利用知识和活动满足自己探索解惑的需要。有了需要,才能产生相应的动机,才能推动人去行动”,故此,我们采用“现身说法”、开展活动等创设学生展示才华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并用竞赛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创新和迁移。
(一)现身说法。采用现身说“法”,使学生取长补短,认识完善自我。比如作文进步快的同学可以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创作体会,达成共识,让同学摹仿;作文进步慢的同学可以介绍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无话可说”,“心中有话写不出来”等等之类,使全体同学共同探索排除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总之,要力求展示优劣,达到共同提高、全体进步的目的。
(二)开展活动。我们常用集体创作,即兴作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展现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竞赛法。采用竞赛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创新和迁移。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下采用竞赛法激励,评价标准涉及到卷面、字迹、时间、立意、结构以及写作体会等方面,使学生在竞赛中认识自已的长短、优劣,对自己有客观、清醒的评价,实现做有方法、学有目标、练有榜样,实现知识的迁移,不懈地完善自己。
总之,“学生最需要的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动态的演示,是实际操作”,我们希望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让其“模仿”,促其“转化”,使其“展现”,让学生在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以至创造性的发展,能够“自然成文”,真正实现作文中的“无技巧就是最好的技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2013年。
[2]曾凡礼,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方法探析[J].中学语文,2015年。
[3]钱丽,论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