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法的优化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帅文姬 付 妤 李春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
【摘要】作业批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作业批改,有利于促进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提高批改实效,我们要做到“五多”、“五少”。【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法
【正文】作业批改不是游离于教学工作之外的事,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作业有效批改,不仅能让教师及时从作业反馈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以学优教的目前的,还能促进学生认识到作业意义,加快语文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实效性。特别是作业的创新批改,能担当起优化教与学的双重任务,促进师与生的良性互动。因此,我们要加强作业批改的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一、语文作业批改现状分析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现行批改评价作业的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能真正发挥好作用,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的,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效果不太明显,而且,我们教师累了,加班加点批改出来的作业不一定能带来积极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原则就是现在我们的作业批改、评价还是在沿袭传统的方法,甚至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课改的发展趋势,暴露出的缺陷有:一是作业批改、评价方式的简单化,在批改作业时,只是简单地打“√”或“×”,对作业的结果要么给予ABC的等级或是写一个“阅”字了事:二是作业批改、评价标准绝对化。“用一把尺子衡量”是众多语文老师的习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作业的评价也是仅限于区别学生作业情况的优劣,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激励作用。三是作业批改、评价时态度情绪化。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整洁,书写工整的作业也改得很仔细,评价上也格外关照些,即使有“×”也不会很大:看到那些学困生的作业,往往总是皱着眉头,打下的“×”会打上一圈,书写又不认真的,还会不时地写道“重做”或“重写”的字样,甚至于还会多罚写几遍。④作业批改、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学生写作业,老师改作业”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定,所以作业批改、评价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学生总是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在这种缺乏互动的行为影响下,学生对作业批改、评价的关注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二、语文作业批改方法的优化实施
怎样才能让作业批改、评价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成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座桥梁,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让学生享受到写作业的乐趣。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反思,我认为有效的作业批改,我们可作如下的优化实施。
(一)多一些主体,少一些独断。传统作业批改,都是老师的事,似乎“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早已分好了工。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作业批改的主体不再是教师的“独断”,而应是学生。这不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学习主体的落实。在实践中,我们仍然要体现教为导,学为主的理念,作业中,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改、互改或小组改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活学生修改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二)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所能传递的温暖指数不见得有多高,但一个“×”却可以让学生感到阵阵“寒意”,特别是学困生作业本上那些大大的红“×”。在新课改中,我们倡导激励评价,不要把批改当作批评。实践中,我们不防用“?”来替代“×”,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的效果更好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孩子们也告诉我,看到“?”,就知道了自己这里有问题,就会在问号的指引下自觉地思考究竟错在哪里,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提醒,变刻板粗暴的“×”为温情呵护的“?”,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
(三)多一把“尺子”,少一些“一刀切”。我们在批改、评价作业时,往往都是按照一个绝对的标准“一刀切”,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差异,结果是优等生得不到满足,学困生得到的是挫折。所以在面对个体差异的学生时,我们要坚持“多一把尺子”评价,当然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语文教学中倡导分层施教,作业中也应梯度要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尺子来衡量,这就有利于让各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四)多一些互动,少一些“单向”。尝试利用作业本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也是受到其他优秀教师做法的启发,我并不是首创,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效果显著。学生和家长对我有什么意见、需要彼此提供什么帮助,都可以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使得作业本成了架起老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桥梁,这样学生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家长的评价,自己也可以加入到评价的行列中来,与老师、家长平等对话,学习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多一些婉转,少一些直接。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中,只是简单的“好”、“棒”,与简单粗暴的否定“重做”、“差”都不会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自己的不足,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给学生评价时,婉转一些,温馨一些,多一些旁敲侧击,少一些直接打“×”,我相信收效一定会明显。比如用“假如……”这样指导性的语言,委婉地指出学生可提高之处或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既杜绝了刺激性语言的出现,也让学生乐于接受。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批改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这工作是一项繁琐枯燥且永无止尽的事,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将自己从中繁重的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中解放出来,创新作业批改方法,优化作业批改策略,让学生成为批改主体,为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理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则花,对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法的一些见解[J].读写算,2014年。
[2]杨志明,有关农村小学语文作业批改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年。
[3]陈梅芳,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式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6年。
一、语文作业批改现状分析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现行批改评价作业的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能真正发挥好作用,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的,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效果不太明显,而且,我们教师累了,加班加点批改出来的作业不一定能带来积极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原则就是现在我们的作业批改、评价还是在沿袭传统的方法,甚至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课改的发展趋势,暴露出的缺陷有:一是作业批改、评价方式的简单化,在批改作业时,只是简单地打“√”或“×”,对作业的结果要么给予ABC的等级或是写一个“阅”字了事:二是作业批改、评价标准绝对化。“用一把尺子衡量”是众多语文老师的习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作业的评价也是仅限于区别学生作业情况的优劣,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激励作用。三是作业批改、评价时态度情绪化。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整洁,书写工整的作业也改得很仔细,评价上也格外关照些,即使有“×”也不会很大:看到那些学困生的作业,往往总是皱着眉头,打下的“×”会打上一圈,书写又不认真的,还会不时地写道“重做”或“重写”的字样,甚至于还会多罚写几遍。④作业批改、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学生写作业,老师改作业”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定,所以作业批改、评价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学生总是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在这种缺乏互动的行为影响下,学生对作业批改、评价的关注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二、语文作业批改方法的优化实施
怎样才能让作业批改、评价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成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座桥梁,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让学生享受到写作业的乐趣。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反思,我认为有效的作业批改,我们可作如下的优化实施。
(一)多一些主体,少一些独断。传统作业批改,都是老师的事,似乎“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早已分好了工。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作业批改的主体不再是教师的“独断”,而应是学生。这不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学习主体的落实。在实践中,我们仍然要体现教为导,学为主的理念,作业中,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改、互改或小组改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活学生修改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二)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所能传递的温暖指数不见得有多高,但一个“×”却可以让学生感到阵阵“寒意”,特别是学困生作业本上那些大大的红“×”。在新课改中,我们倡导激励评价,不要把批改当作批评。实践中,我们不防用“?”来替代“×”,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的效果更好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孩子们也告诉我,看到“?”,就知道了自己这里有问题,就会在问号的指引下自觉地思考究竟错在哪里,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提醒,变刻板粗暴的“×”为温情呵护的“?”,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
(三)多一把“尺子”,少一些“一刀切”。我们在批改、评价作业时,往往都是按照一个绝对的标准“一刀切”,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差异,结果是优等生得不到满足,学困生得到的是挫折。所以在面对个体差异的学生时,我们要坚持“多一把尺子”评价,当然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语文教学中倡导分层施教,作业中也应梯度要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尺子来衡量,这就有利于让各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四)多一些互动,少一些“单向”。尝试利用作业本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也是受到其他优秀教师做法的启发,我并不是首创,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效果显著。学生和家长对我有什么意见、需要彼此提供什么帮助,都可以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使得作业本成了架起老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桥梁,这样学生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家长的评价,自己也可以加入到评价的行列中来,与老师、家长平等对话,学习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多一些婉转,少一些直接。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中,只是简单的“好”、“棒”,与简单粗暴的否定“重做”、“差”都不会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自己的不足,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给学生评价时,婉转一些,温馨一些,多一些旁敲侧击,少一些直接打“×”,我相信收效一定会明显。比如用“假如……”这样指导性的语言,委婉地指出学生可提高之处或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既杜绝了刺激性语言的出现,也让学生乐于接受。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批改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这工作是一项繁琐枯燥且永无止尽的事,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将自己从中繁重的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中解放出来,创新作业批改方法,优化作业批改策略,让学生成为批改主体,为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理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则花,对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法的一些见解[J].读写算,2014年。
[2]杨志明,有关农村小学语文作业批改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年。
[3]陈梅芳,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式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