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作者】 陈清泉

【机构】 省安岳县文化镇新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既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服务生活,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开展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对社会生活进行学习,从中提升学生素养,增加社会经验。多年来,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充分体验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判断、共同评价中,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感知善恶,内化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态化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又一个主要阵地,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学校的环境也要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场景。如我在上《美丽的校园》这一课时,我从参观学校,增加各类贴近学校生活的材料入手,分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尝试:
  (一)确定主题,分组活动——“我们的校园真幸福”。以探究校园秘密为目的,让学生白由组合,分成几个小探秘组并自由商量参观路线和计划,推选能力强的孩子担任组长,开展探索校园的、发现学校的活动。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走一走学校的各个角落,通过看一看各个教学设施、听一听老师们的介绍,说一说自己各自的感想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成果汇报,整理资料一一“我们的校园真美丽”。在参观、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各探秘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资料,自由选择校园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和最感兴趣的事情:尝试用画一画,如画参观平面图等;说一说,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心得,丰富资源储备等各种方式,加以表现和创造。成果展览会上,学生大胆展示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获得了快乐。
  (三)活动延伸,评价总结一一“20年后再相聚”。要求学生想象一下20年后校园的样子,可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然后老师点评。通过开展“20年后再相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的直接形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进脑海,丰富认识,大胆想象,展望未来的学校,触发情感,得到体验。
  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我们学校每一届新生入学都要开展的活动,通过常态化的体验教育,让仪式感伴随学生幸福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态化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喜欢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兴趣”成为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新的品德与社会课设置了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我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1)询问父母和周围的人,是否知道我们的圣人孔子、司马迁,对他们都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几个人,并做好记录。(2)学生交流统计调查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的年代那么久远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学生兴趣很浓,兴奋得很,叽叽喳喳个不停,我趁机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知能力。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同时,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视活动中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了自我负责、积极进取的正确人生态度,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同时,学生在活动中,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承担一定的角色,困难和挫折也不可避免,这就使学生可以改变自身不良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多样化
  我们常用的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社会调查。帮助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其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交流;评价。社会调查,是小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学习内容,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等地参观观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社区服务。利用一定课时或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专门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服务或义务劳动,能有力地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形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总之,实践出真知,初中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品德教育教学中综合实践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的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可以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