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应俊芬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教法灵活多样中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重任的最主要平台。因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的媒质主动、自能地获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读为本”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找到了通往高效课堂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成为了我们创新教学手段的重要支撑。在这种现代教学条件下,新课标践行有了传统手段不可参观比拟的优势。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视频、动画、音响等多种非文字语言素材,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成年狮子的勇猛和威武,体会小狮子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狮捕食的视频,短片虽短,但足以显示出母狮捕食本领的高强。此时学生对于狮子的评价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概括了,在他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真实的画面。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体会,不仅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了,而且感受更深,感悟也更多。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践行新课标的实践中,是否落实学生主体理念是我们老师转变观念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我们很从早已从传统阅读教学“一言堂”中走出来了,积极践行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意愿,都有对阅读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如果“一刀切”,不仅不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学习成果,也是有碍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教学《荷花》一课,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背诵,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这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这样,既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语文素养内涵很广,阅读教学担当的责任也很多,每遇一此,我们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得到一些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富有变化的前提,也是学生感受学习新颖有趣的前提。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总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成了课堂的典型特征。在践行新课标今天,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因文而异,富有课堂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针对以事喻理的课文,抓关键词句研读。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执教《酸的和甜的》一文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从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二)针对寄景抒情的课文,开展品读竞赛。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我在指导学生体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三)针对文寓深情的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遇到文寓深情的课文,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平台。但在实际中,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例如,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于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当我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的问题时,学生们都面带难色。我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标,落实新理念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大好时机。在渐行渐思的新课路上,我探索、总结、反思,积攒了一些阅读教学策略,形成了现代手段搭台,自主学习为策,“以读为本”为径的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语文阅读实践机会,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贾世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华少年,2018年。
[2]甘新梅,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2018年。
[3]樊晓颖,语文课堂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J].新课程,2017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重任的最主要平台。因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的媒质主动、自能地获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读为本”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找到了通往高效课堂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成为了我们创新教学手段的重要支撑。在这种现代教学条件下,新课标践行有了传统手段不可参观比拟的优势。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视频、动画、音响等多种非文字语言素材,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成年狮子的勇猛和威武,体会小狮子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狮捕食的视频,短片虽短,但足以显示出母狮捕食本领的高强。此时学生对于狮子的评价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概括了,在他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真实的画面。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体会,不仅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了,而且感受更深,感悟也更多。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践行新课标的实践中,是否落实学生主体理念是我们老师转变观念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我们很从早已从传统阅读教学“一言堂”中走出来了,积极践行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意愿,都有对阅读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如果“一刀切”,不仅不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学习成果,也是有碍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教学《荷花》一课,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背诵,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这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这样,既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语文素养内涵很广,阅读教学担当的责任也很多,每遇一此,我们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得到一些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富有变化的前提,也是学生感受学习新颖有趣的前提。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总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成了课堂的典型特征。在践行新课标今天,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因文而异,富有课堂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针对以事喻理的课文,抓关键词句研读。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执教《酸的和甜的》一文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从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二)针对寄景抒情的课文,开展品读竞赛。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我在指导学生体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三)针对文寓深情的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遇到文寓深情的课文,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平台。但在实际中,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例如,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于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当我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的问题时,学生们都面带难色。我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标,落实新理念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大好时机。在渐行渐思的新课路上,我探索、总结、反思,积攒了一些阅读教学策略,形成了现代手段搭台,自主学习为策,“以读为本”为径的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语文阅读实践机会,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贾世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华少年,2018年。
[2]甘新梅,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2018年。
[3]樊晓颖,语文课堂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J].新课程,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