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作者】 凡纯明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八尔湖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好,学生对阅读也缺乏兴趣。文章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客观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改进思路,以期为小学语文学科整体教学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较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度解读、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对写作背景的独特感受。具体地说,即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个中字词,辨别出字句之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又能够总结、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段落大意。例如,能够简单概述叙事型文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能够大体把握诗歌中的深远意蕴等;能够自行通读全文,并清晰表述对文章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用字造句背后的思想情感,掌握基础的情感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读思结合,形成良好的阅读及语言习惯。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常见问题概述
1.对语文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
现实中,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掌上明珠,备受长辈溺爱,怕苦怕累,即便是平时语文课文基础阅读都不很重视,更别提其他类型的阅读。同时,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多做练习题、考取高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课后指导和监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没有相应的督促。
2.内容单一、片面,缺乏阅读主动性
据观察,很多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学校指定和家长选择的以外,自选书籍多以童话书、漫画书为主,很少配合课文,选购并拜读传承千年的优秀的文学经典,或自然科普类书籍,由此可见,当前小学生阅读面不够宽、不够广,且缺少知识性与有益性读物。
三、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1.引入主题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阅读触角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具备了基础阅读能力,但要提升阅读水平,进一步理解文章背后的语言含义和情感表达,则需要积累更多语言词汇和表达技巧。教育学家认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即教学既要始终围绕课堂学习,也要能动地向生活社会等多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让课内外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晰认识到“有效教育”的特点,因势利导,将课内外的阅读素材交叉糅合,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优秀的文章来提升对语义的理解,感悟更丰富的语言魅力。主题式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主要通过教师课内对每个专题单元的总结归纳,提炼出“主题词”所进行的阅读训练。实践中,教师在单元专题阅读教学后,通常都会罗列出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书籍、文章供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以此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并使之将课内教材中学习到的阅读技能和知识自行运用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实现课内至课外的延伸训练。例如,在课文《穷人》中,作者对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描写可谓相当细致生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中描述“桑娜”内心矛盾的词语勾画下来。如“桑娜”自身条件已经这般艰苦,宁可挨打、挨骂也要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的这一段表达,从中细细品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语言技巧和修饰手法,分析“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变化及其如何衬托出“桑娜”的淳朴品质和善良心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主题式阅读,以“心理矛盾描写”为方向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如《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等,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时候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源在于缺少兴趣,由于缺乏足够兴趣,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由于缺少表扬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沮丧或压抑,在这样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完成阅读。
教师可以每周安装一节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的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兴趣。学生阅读后可以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还可以向同学们推广好书。学生在提升阅读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借书,在借书中实现交流,课后共同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交流中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的阅读内容。
3.课内课外的阅读相互结合
阅读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课外阅读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实现课内课外的阅读相互结合。课内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而课外读物是阅读内容的延伸。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穿插一些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向外扩展,将一篇文章变为一类文章的链接开始,让学生融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课堂阅读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阅读的意义会更加突出,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划定一个主题或者一类题材,教师可以推荐一系列书目,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定的书目完成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对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推荐的书目,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针对主题思想、表达方式、人物特点或写作风格等交流阅读的体会。
4.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是实现再创造的过程,阅读体验是实现学生和文字完成交流并发生情感共鸣的理解过程,阅读体验可以有效调动起读者的思想,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而获得特有的精神体验。教师在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也是实现阅读教学的新方式,是实现探究学习和阅读的关键。教师对于课本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学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际体验中才能完成相关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会提高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获得情感的体验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增加阅读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海彬.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 现代教育科学,2015(10):102.
[2]方海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9):42.
【关键词】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较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度解读、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对写作背景的独特感受。具体地说,即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个中字词,辨别出字句之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又能够总结、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段落大意。例如,能够简单概述叙事型文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能够大体把握诗歌中的深远意蕴等;能够自行通读全文,并清晰表述对文章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用字造句背后的思想情感,掌握基础的情感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读思结合,形成良好的阅读及语言习惯。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常见问题概述
1.对语文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
现实中,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掌上明珠,备受长辈溺爱,怕苦怕累,即便是平时语文课文基础阅读都不很重视,更别提其他类型的阅读。同时,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多做练习题、考取高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课后指导和监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没有相应的督促。
2.内容单一、片面,缺乏阅读主动性
据观察,很多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学校指定和家长选择的以外,自选书籍多以童话书、漫画书为主,很少配合课文,选购并拜读传承千年的优秀的文学经典,或自然科普类书籍,由此可见,当前小学生阅读面不够宽、不够广,且缺少知识性与有益性读物。
三、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1.引入主题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阅读触角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具备了基础阅读能力,但要提升阅读水平,进一步理解文章背后的语言含义和情感表达,则需要积累更多语言词汇和表达技巧。教育学家认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即教学既要始终围绕课堂学习,也要能动地向生活社会等多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让课内外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晰认识到“有效教育”的特点,因势利导,将课内外的阅读素材交叉糅合,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优秀的文章来提升对语义的理解,感悟更丰富的语言魅力。主题式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主要通过教师课内对每个专题单元的总结归纳,提炼出“主题词”所进行的阅读训练。实践中,教师在单元专题阅读教学后,通常都会罗列出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书籍、文章供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以此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并使之将课内教材中学习到的阅读技能和知识自行运用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实现课内至课外的延伸训练。例如,在课文《穷人》中,作者对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描写可谓相当细致生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中描述“桑娜”内心矛盾的词语勾画下来。如“桑娜”自身条件已经这般艰苦,宁可挨打、挨骂也要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的这一段表达,从中细细品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语言技巧和修饰手法,分析“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变化及其如何衬托出“桑娜”的淳朴品质和善良心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主题式阅读,以“心理矛盾描写”为方向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如《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等,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时候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源在于缺少兴趣,由于缺乏足够兴趣,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由于缺少表扬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沮丧或压抑,在这样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完成阅读。
教师可以每周安装一节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的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兴趣。学生阅读后可以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还可以向同学们推广好书。学生在提升阅读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借书,在借书中实现交流,课后共同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交流中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的阅读内容。
3.课内课外的阅读相互结合
阅读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课外阅读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实现课内课外的阅读相互结合。课内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而课外读物是阅读内容的延伸。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穿插一些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向外扩展,将一篇文章变为一类文章的链接开始,让学生融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课堂阅读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阅读的意义会更加突出,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划定一个主题或者一类题材,教师可以推荐一系列书目,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定的书目完成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对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推荐的书目,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针对主题思想、表达方式、人物特点或写作风格等交流阅读的体会。
4.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是实现再创造的过程,阅读体验是实现学生和文字完成交流并发生情感共鸣的理解过程,阅读体验可以有效调动起读者的思想,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而获得特有的精神体验。教师在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也是实现阅读教学的新方式,是实现探究学习和阅读的关键。教师对于课本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学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际体验中才能完成相关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会提高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获得情感的体验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增加阅读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海彬.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 现代教育科学,2015(10):102.
[2]方海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