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何建平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伏虎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新策略,通过激趣、授予方法,及时评价等策略,让学生读有兴趣,有方法,有成就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加强
语文姓语,乃读也。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古人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多读是学好语文,获得正确理解的必然前提。今天,新课标也指出:“小学语文各个阶段都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而且还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只有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朗读乐趣,他们才会有“文章不厌百回读”的勇气和动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读有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反复读的动力,更没有提高朗读能力所需要的耐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实践也证明,当一个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篇文本就会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他们,他们会欲罢不能。因此,作为师者,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针对现行教材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较多的特点,我们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来进行诱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配上合适音乐朗读。如在教学《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让学生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学生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领略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成群的牛羊安闲的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等句子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这时让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和壮美就如拈手得来。
(二)丰富课堂朗读方式。单一的朗读会让学生生腻,而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让朗读教学灵活有变化。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比赛读、配乐朗读等等。比如:小学低段有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教师巡视时适时指导“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学生在不断的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很多学生也会在读中明白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教师就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讲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好胜心的特征,适时地开展朗读比赛,也能有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课堂中,朗读比赛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从二年级开始,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评出读得好的学生,发给“大拇指”作为奖励。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希望得到奖励,抓紧了每时每刻练习。结果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朗读兴趣。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少数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做到了既顾及全班,又照顾个人,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朗读。
二、重视朗读示范,让学生读有方法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朗读效果的保证,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必须要授予的。针对小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能直接讲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朗读示范,把方法和技巧蕴含其中,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感悟朗读技巧,从要求上,先达到正确朗读,再提出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了。就此,我们教师要提高范读能力,讲究范读方法。范读有时在学习课文前。比如教学《麻雀》时,我就先朗读,学生初步体会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危险,再做详细的讲解品读,对老麻雀投入的感情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有时在学习课文时范读,在讲《山海关》,讲到“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时,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学生们也跟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不用讲解,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山海关的雄伟。有时在学习完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教学完《桂林山水》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我朗读,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再次感受、理解文章所述内容。
三、加强过程评价,让学生读有成就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抓住小学生好表扬的特征,我们要适时把评价整合其中,让学生体验到朗读乐趣,进而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朗读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课堂上听得最多的评价是“读得不错!”“棒极了!”学生听了这些评价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没起到让其他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读得不错,应指出好在哪里。同时,朗读评价还应该具有激励性,小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才能让学生们都有进步。比如一些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在朗读时能正确的朗读完一段,我常常说:“学生,不错,没读错一个字,大家鼓励一下!”或者有的学生老是读错字,我常说:“没关系,来,我们再读一读。”既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又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能让学生乐于朗读、衷于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应玲,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J].学子,2016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加强
语文姓语,乃读也。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古人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多读是学好语文,获得正确理解的必然前提。今天,新课标也指出:“小学语文各个阶段都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而且还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只有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朗读乐趣,他们才会有“文章不厌百回读”的勇气和动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读有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反复读的动力,更没有提高朗读能力所需要的耐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实践也证明,当一个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篇文本就会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他们,他们会欲罢不能。因此,作为师者,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针对现行教材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较多的特点,我们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来进行诱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配上合适音乐朗读。如在教学《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让学生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学生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领略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成群的牛羊安闲的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等句子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这时让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和壮美就如拈手得来。
(二)丰富课堂朗读方式。单一的朗读会让学生生腻,而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让朗读教学灵活有变化。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比赛读、配乐朗读等等。比如:小学低段有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教师巡视时适时指导“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学生在不断的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很多学生也会在读中明白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教师就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讲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好胜心的特征,适时地开展朗读比赛,也能有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课堂中,朗读比赛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从二年级开始,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评出读得好的学生,发给“大拇指”作为奖励。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希望得到奖励,抓紧了每时每刻练习。结果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朗读兴趣。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少数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做到了既顾及全班,又照顾个人,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朗读。
二、重视朗读示范,让学生读有方法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朗读效果的保证,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必须要授予的。针对小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能直接讲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朗读示范,把方法和技巧蕴含其中,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感悟朗读技巧,从要求上,先达到正确朗读,再提出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了。就此,我们教师要提高范读能力,讲究范读方法。范读有时在学习课文前。比如教学《麻雀》时,我就先朗读,学生初步体会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危险,再做详细的讲解品读,对老麻雀投入的感情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有时在学习课文时范读,在讲《山海关》,讲到“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时,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学生们也跟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不用讲解,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山海关的雄伟。有时在学习完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教学完《桂林山水》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我朗读,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再次感受、理解文章所述内容。
三、加强过程评价,让学生读有成就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抓住小学生好表扬的特征,我们要适时把评价整合其中,让学生体验到朗读乐趣,进而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朗读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课堂上听得最多的评价是“读得不错!”“棒极了!”学生听了这些评价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没起到让其他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读得不错,应指出好在哪里。同时,朗读评价还应该具有激励性,小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才能让学生们都有进步。比如一些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在朗读时能正确的朗读完一段,我常常说:“学生,不错,没读错一个字,大家鼓励一下!”或者有的学生老是读错字,我常说:“没关系,来,我们再读一读。”既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又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能让学生乐于朗读、衷于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应玲,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J].学子,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