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活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范德林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伏虎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健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应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特别是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数学教学,更应体现生活休思想。实践也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是很有效果的,能试图将现行教材、课堂中枯燥乏味、远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策略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一、加强生活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化
布鲁纳曾说到:“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如计算、应用题、几何__初步知识等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就实现了教材内容生活化,过渡到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实践中了。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教学时,我们可这样设计导语: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二、加强策略设计,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策略的重要特征。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认识一样,教学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动手操作、模仿生活情景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桥梁,同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因此,小学数学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教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二)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改提倡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例如,教学比例的应用,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领学生去操场(或出示模拟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三)搭建生活化平台。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向每组提供三个空圆锥、三个空圆柱和一盆水,圆锥和圆柱两两分别具有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三、注重知识应用,课堂练习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应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总之,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间题,养成运用数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平,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师教学研究,2015年。
[2]王洪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2015年。
【关健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应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特别是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数学教学,更应体现生活休思想。实践也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是很有效果的,能试图将现行教材、课堂中枯燥乏味、远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策略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一、加强生活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化
布鲁纳曾说到:“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如计算、应用题、几何__初步知识等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就实现了教材内容生活化,过渡到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实践中了。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教学时,我们可这样设计导语: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二、加强策略设计,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策略的重要特征。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的事物认识一样,教学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动手操作、模仿生活情景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桥梁,同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因此,小学数学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教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二)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改提倡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例如,教学比例的应用,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领学生去操场(或出示模拟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三)搭建生活化平台。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向每组提供三个空圆锥、三个空圆柱和一盆水,圆锥和圆柱两两分别具有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生活化策略体现之三、注重知识应用,课堂练习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应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总之,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间题,养成运用数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平,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师教学研究,2015年。
[2]王洪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