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胡 茜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北城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施教,才能让学生在新颖有趣中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工作的重要主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致力追求。在这几年的推进工作中,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讲究策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中,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创新的,效率高低全在于教学方法使用得当与否。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可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有效性不是“教以应试”,注重的是素质教育,而且重在过程,强化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由于取向不同,其评价课堂效果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以新课改高效课堂创建为目标,更新观念,改变自身服务于“考”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有了这样的角色意识和文学素养,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才有了自身基本特质支撑,也才知道语文教学到底应教什么。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为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通过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求知情境,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质疑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在有效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才能够进入到角色中去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
  三、手段灵活,注重学科性质施教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传统教学就是手段太单一,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过于老套,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能使之发挥主体性,因而因双边活动不能有效构建而使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倡导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在有些时候,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烦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课堂的演员,而应成为主体的学生却成了看客。许多具有人文之美、历史沧桑之美的文章本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却被我们的老师千篇一律地肢解为结构划分、字义串讲、含义分析,面目全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老是按传统“满堂灌”模式来施教,就是“讲”、“析”来训练,那样的教学,就会使语文课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形象美的鉴赏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有的只是拆散与组合,有的只是分析与比较。教学有效性提高不但不可能,就连学生语文学习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会被扼杀。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理智分析解剖,要注重对学生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四、丰富学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有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学的教。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有方法,做有学法可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有自主性。我们知道,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改变即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性的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试着去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做到要敢说、敢讲、敢质疑。要勇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有人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学而发展,在合作探究中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敢于主动,还要拓展学生方式,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问难中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探究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只求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一种新型的学生关系即“生帮生,生教生,生强生”,另外,也由“学生倾听教师”转向“教师倾听学生”。
  总之,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策略还是很多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把这一追求放在每一堂课上,要牢记语文教育的真正追求,这样才能让自我追求落实到平日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魏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8年。
  [2]王成,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