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加强学生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郑玉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加强学生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更要创新策略,落实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反复培养训练,使之提到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文作为学生语感培养的天然沃土,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因此,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感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更不应该忽视。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学生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解,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与笔交缘不深,没有多少语文积淀。
当然,以获取美的语感来提高语文水平,并不排斥理性的认识。所有的感性认识都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被理性的光辉所照亮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地巩固和提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用理性认识来取代感性认识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辩别,结构的解剖,这些都仅仅只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当作尸体一样任意分割;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挥舞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凭什么提高?大量的、不善于在课外自发的读写中辛勤耕耘的学生又怎能找到语文学习的出路?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实行语文教学的方向性转轨,大胆地变理性教学为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全方位地改革语文教学的策略、教材和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进程与其知识体系呈不同步性,语文学习既然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就应该为语文教学设计一个感性的顺序。在这里,必须明确两点:第一,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因而,用以表达生活的语言也就有深浅之分;同时,语言又从世俗状态不断地趋向专业化和艺术化,因而语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又有雅俗之分。这样,就有可能根据语言的深浅雅俗,将语感的对象划分为若干个语级。第二,语感本身也是逐渐深化的,我们总是从获得一些模糊朦胧的印象开始,而逐渐地感到明晰,最后才达到透彻的领悟。这,我们便能够把语感本身也划分为若干个感级,大体上说,可分为三级,姑且分别称为感觉、感知和感悟。依据语级而逐层递进,在一定语级上又依据感级而步步深入,这就是语文语感教学的程式。
教材的改革必然要与教学程式或流程的改革相适应,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安排三本教材,一本是课内读本,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感悟;一本是课外精读本,目标是达到感知;还有一本是课外泛读本,只要求通过阅读而有所感觉。这样,就有可能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将语文教学辐射至无限广阔的课外学习阵地。教材改革的关键在于对课文的选择,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最美的语感,就理所当然地要为他我们提供最美的语感对象,只有那些为社会所公认的文章中的精品才有资格进入语文教材。
语感的强弱,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方面,针对不同的感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大体上说,获得感觉只须-般的泛读,获得感知就要求精读,而获得感悟就不仅要求读得精,而且要求读得熟,对于那些十分重要的内容,更必须熟读成诵,历久不忘。在写作方面,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模仿,在感知的基础上借鉴,在感悟的基础上创造。而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语文语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须知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没有反复的语文实践,语感是不能得到培养的,提高更是一纸空文。有效的语感培养,需要时间和平台的磨砺。
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语感,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读,这种读既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无声的默读、速读等,读多便是内化,形成自我的语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咬文嚼字、体味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我们知道,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语感就会得到升华。教学中常施这种做法,就会让学生得到语感训练,日久之后,便有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晓梅,小学生语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探寻[J].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
[2]蔡丹丹,语感及其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3]王玲,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J].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文作为学生语感培养的天然沃土,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因此,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感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更不应该忽视。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学生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解,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与笔交缘不深,没有多少语文积淀。
当然,以获取美的语感来提高语文水平,并不排斥理性的认识。所有的感性认识都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被理性的光辉所照亮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地巩固和提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用理性认识来取代感性认识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辩别,结构的解剖,这些都仅仅只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当作尸体一样任意分割;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挥舞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凭什么提高?大量的、不善于在课外自发的读写中辛勤耕耘的学生又怎能找到语文学习的出路?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实行语文教学的方向性转轨,大胆地变理性教学为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全方位地改革语文教学的策略、教材和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进程与其知识体系呈不同步性,语文学习既然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就应该为语文教学设计一个感性的顺序。在这里,必须明确两点:第一,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因而,用以表达生活的语言也就有深浅之分;同时,语言又从世俗状态不断地趋向专业化和艺术化,因而语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又有雅俗之分。这样,就有可能根据语言的深浅雅俗,将语感的对象划分为若干个语级。第二,语感本身也是逐渐深化的,我们总是从获得一些模糊朦胧的印象开始,而逐渐地感到明晰,最后才达到透彻的领悟。这,我们便能够把语感本身也划分为若干个感级,大体上说,可分为三级,姑且分别称为感觉、感知和感悟。依据语级而逐层递进,在一定语级上又依据感级而步步深入,这就是语文语感教学的程式。
教材的改革必然要与教学程式或流程的改革相适应,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安排三本教材,一本是课内读本,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感悟;一本是课外精读本,目标是达到感知;还有一本是课外泛读本,只要求通过阅读而有所感觉。这样,就有可能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将语文教学辐射至无限广阔的课外学习阵地。教材改革的关键在于对课文的选择,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最美的语感,就理所当然地要为他我们提供最美的语感对象,只有那些为社会所公认的文章中的精品才有资格进入语文教材。
语感的强弱,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方面,针对不同的感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大体上说,获得感觉只须-般的泛读,获得感知就要求精读,而获得感悟就不仅要求读得精,而且要求读得熟,对于那些十分重要的内容,更必须熟读成诵,历久不忘。在写作方面,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模仿,在感知的基础上借鉴,在感悟的基础上创造。而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语文语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须知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没有反复的语文实践,语感是不能得到培养的,提高更是一纸空文。有效的语感培养,需要时间和平台的磨砺。
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语感,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读,这种读既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无声的默读、速读等,读多便是内化,形成自我的语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咬文嚼字、体味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我们知道,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语感就会得到升华。教学中常施这种做法,就会让学生得到语感训练,日久之后,便有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晓梅,小学生语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探寻[J].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
[2]蔡丹丹,语感及其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3]王玲,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J].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