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作者】 龚 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新课改报得的实践成果指导,化理念为方法,注重学生兴趣激发,通过生活化策略,着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改;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从中获得的教学成果越来越多。这些成果又化成实践理论指导我们继续推进新课改。小学信息技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着。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让计算机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工具。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是为了从娃娃抓起,让他们能获得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成为合格人才。那么,在小学阶段,应该怎样上好这门课呢?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老师都乐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课的兴趣还是有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因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不只是让学生聊天看电影,打游戏这么简单,有趣味,还要学很多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论理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抽象、空洞的知识就必需很强的兴趣作动力支撑。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加大兴趣培养力度,把小学生爱游戏、爱看电影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学知识、学技能上来。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该合理地选择创建情境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笔画”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搜集大量的简笔画卡通人物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简笔画的作用和效果,在学生对这些用简笔画画出来的卡通人物赞不绝口的时候,就是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渴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画出漂亮的卡通人物,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在强烈的兴趣内驱下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主要在于其是一项工具,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了的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学会这门工具的使用,为其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有效的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这门课堂,即实施生活化教学。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首先进行生活化处理,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安排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写日记进行培养,把自己对学习的一点看法输入电脑中。通过录入“快乐拍手歌”歌词,掌握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再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我们可举家中衣柜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说,家里衣服种类很多,件数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为了方便将衣服分类存放,将不同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子里,就提出衣服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规范的要求。运用这样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建立文件夹的时候,也要建立分类的文件夹。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三、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正如上文所说,信息技术是服务于生活的一项工具。那这种工具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这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提升自我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插入剪贴画”、“插入艺术字”的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由老师提示;有的知识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学案、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技术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优秀经验,归纳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完善自己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技术的使用,最终完成作品制作。
  四、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重要平台。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因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评价手段的有效利用。评价方式是很多的,既有正面的积极评价,也有负面的不良评价。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积极评价策略,让学生在师生的点赞中、鼓励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可采用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的点评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被赏识、被肯定。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学知识,发展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姚龙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教师,2016年。
  [2]石义琦,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教育信息化,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