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课堂中美感教育的渗透

【作者】 杨 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首先应要求我们教师淡化“教以应试”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通过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洗涤,陶冶性情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美感教育;渗透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也是我们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强烈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淡化“教以应试”取向,让学生在获得“双基”培养的同时,也能从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种乐趣,很大程度上就是“美”的元素在起作用。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的“美”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因为一篇好文,常常是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意境美的综合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就是利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心理机制原理,让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影响、感染和熏陶,洗涤品质,陶冶情操。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其课堂中渗透美感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要求
  审美,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需求,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让儿童陶冶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这就是美感教育,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解放和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其自然,与天地同一的和谐境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
  美感教育,简称美育。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渗透美育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就只有通过渗透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灌输能实现的。
  (一)展现教材的形式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特别是小学低段,可以说是绘本教材。书中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有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水画,有繁华美丽的都市风景画,有幽静秀逸的田园风光等,这些集具富有童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就能有效引发学生审美感知,进行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
  (二)展现文本的音乐美。现行教材中编入大量的诗歌、儿歌、散文、饶口令和谜语等,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有着浓浓的音乐美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把这充满音乐感的语言通过朗读、甚至美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文中蕴藏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除了这种方式展现音乐美之外,我们还可以配乐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展现文本音乐美的方式,这样也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有利条件。
  (三)展现课文的内容美。课文中的内容美,是语文美育的最大资源,既包括描写中的景色美,也包括思想之光的情感美。从现行教材看,其中有描绘辽阔的原野、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诗文,有描写邱少云、黄继光、雷锋、张思德等赞美英雄模范的故事,有歌颂伟大、平凡、善良、纯洁等人性闪光点和鞭笞丑恶、落后、黑暗、等社会弊端的文章……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反映了社会、自然、心灵、行为、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的文章,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中分辨出美与恶、好与坏、正与邪,得到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
  (四)在品读中欣赏语言美。语言是文本传神达意最基本的载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字里行间发现美的元素,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方法。现行教材中的作品蕴含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内容,在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美育内容。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我们在达到“双基”目标的同时的又一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语文既教收又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焕荣,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
  [2]杨福明,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渗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年。
  [3]董德勇,渗透美育教育 体会语文之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关育渗透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