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生活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作用

【作者】 蒲 婕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规律,让学生理解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本文就我个人观点来谈谈生活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教学的学习中来。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只重视物理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忽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由于单一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枯燥乏味的物理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知识学习状态,无法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所以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另外,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更喜欢实验教学形式。由于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小型、灵活、生动的物理生活实验,如果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验引入课堂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且具有创新、新颖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大气压强”的时候,教师如果单纯地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对大气压强进行直白地描述,由于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大气压强这个概念,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变魔术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瓶吞裸蛋”的实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将准备好的去皮熟鸡蛋盖住广口瓶的瓶口,然后让学生猜测在不借助人为外力的情况下可否使鸡蛋进行广口瓶中。在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先向广口瓶中倒入一定量热水,然后晃动,接着将瓶中热水倒掉,并立即用鸡蛋堵住广口瓶的瓶口,这时候学生发现鸡蛋会缓慢地向瓶中移动,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实验所吸引,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均得到有效激发,此时教师可以合理的导入大气压强这一概念,从而深化学生对于大气压强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二、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抽象性物理知识。虽然很多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地联系,但是仅凭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知识的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物理生活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例如,讲解“功”这部分物理知识时,由于学生大都容易混淆功、功率和机械功率这三个概念,所以为了使学生明确三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赛的生活实验。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抱砖上楼的形式,让他们测一测自己做的功、功率以及机械效率,然后从全班同学中评选出做功、功率和效率最大的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明确各物理概念的含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算,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实验活动中掌握有关物理知识。又如,讲解“声波”部分内容的时候,教材中是通过类比水波来进行知识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理解有难度。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小型的实验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装有水的水槽边缘固定一个电动机,通过电动机转动使弯金属杆拍打水面,从而产生水波,然后借助投影仪将实验的现象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
  三、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部分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实验仪器比较缺乏,所以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大都只进行传统物理知识灌输和讲解,而很少开展实验,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地听讲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构建一些小型实验,将那些可以实现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实地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物理思维和素养,提高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讲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小物品,比如“土电话”等。学生根据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是振动以及固体传播声音等知识,结合教材中“土电话”的制作过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土电话”,在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进行“通话”后,他们会深深感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学习“光的折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同学布置一个课下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借助光的折射原理制作出人工彩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有的同学会用三棱镜折射出彩虹,也有的同学用装有水的杯子折射阳光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实施新课标,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按部就班式地教学方式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但是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学完一定物理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制作。学生在课外实验活动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和所学到的知识是课堂物理教学无法传授给学生的,这需要学生自身在课外试验中自行体会、学习和感悟。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例如,讲解“光的传播”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许多同学回家后,将易拉罐底部挖成小孔,并用气球套住易拉罐的顶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小孔成像”实验器材。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器具观察蜡烛通过小孔后的成像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并通过研究发现,成像的大小与蜡烛到小孔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学习奠定基础,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