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春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强化朗读,创新情境施教,强调读写结合中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落实语文素养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最常用的平台,承载着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是担当学生语文所有学科培养重任的最大载体,其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发展。然而,受传统“重讲解、重分析”思想,把学生学习的阅读平台,变成了教师“一言堂”平台,这不仅不能达到阅读学习的要求,还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出传统,创新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实践中取得学习成功,从而以学彰教,提高教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提高其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走进文本,从强化朗读开始
语文姓语,乃读也。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句都是对读书作用的诠释。古人都很强调出声朗读,其不仅能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还能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文章的起、承、转、合,也只能在出声朗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难怪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而现在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想读,不爱读,导致语言习得少,导致作文写作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加强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额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道好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朗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教材对话,从而在反复对话中习得语感,受到熏陶,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创新教法,从创设情境着力
情境教学由新课改而来,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新课改实践中,教师普遍认为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对此研究深入,情境教学已被广泛地用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长历史。因为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语言环境,还能激活学生思维,放飞想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样有趣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素养。我们知道,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大类,即由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交织而成,课文的这些美感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跟前的。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创设教材所描绘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即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儿童从形中、从情中去感知教材,这样不仅学有趣,做有动力,而且效果非常明显,其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建构作用也相应得到了用武之地。
三、学以致用,从读写结合进行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实践性非常强,其工具性体现在为生活服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上。而对于小学生,我们就必须在学语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服务生活的实践技能。这是我们学语文的根本目的。而针对现有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新课标给我们指引:理想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在通过说写的训练将学过的、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运用的训练。这就是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以致用,能为学生将来发展,提高生活服务能力打基础的学以致用。实践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补白。有些课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地,我们就可以作为语言读写结合的补白,让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世界。
(二)仿写。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仿写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表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妙语佳句、精彩段落进行仿写。
(三)续写。小学课本中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借此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凡卡》一文教学后,我们就可引导学生续写《爷爷给凡卡的一封回信》。
(四)改写。所谓改写,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题材、改变叙述人称或改变叙述顺序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的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但同时,我们更要注重语文的学科性质,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教。
参考文献:
[1]李而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6年。
[2]刘梅,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7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最常用的平台,承载着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是担当学生语文所有学科培养重任的最大载体,其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发展。然而,受传统“重讲解、重分析”思想,把学生学习的阅读平台,变成了教师“一言堂”平台,这不仅不能达到阅读学习的要求,还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出传统,创新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实践中取得学习成功,从而以学彰教,提高教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提高其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走进文本,从强化朗读开始
语文姓语,乃读也。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学科。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句都是对读书作用的诠释。古人都很强调出声朗读,其不仅能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还能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文章的起、承、转、合,也只能在出声朗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难怪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而现在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想读,不爱读,导致语言习得少,导致作文写作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加强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额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道好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朗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教材对话,从而在反复对话中习得语感,受到熏陶,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创新教法,从创设情境着力
情境教学由新课改而来,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新课改实践中,教师普遍认为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对此研究深入,情境教学已被广泛地用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长历史。因为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语言环境,还能激活学生思维,放飞想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样有趣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素养。我们知道,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大类,即由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交织而成,课文的这些美感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跟前的。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创设教材所描绘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即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儿童从形中、从情中去感知教材,这样不仅学有趣,做有动力,而且效果非常明显,其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建构作用也相应得到了用武之地。
三、学以致用,从读写结合进行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实践性非常强,其工具性体现在为生活服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上。而对于小学生,我们就必须在学语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服务生活的实践技能。这是我们学语文的根本目的。而针对现有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新课标给我们指引:理想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在通过说写的训练将学过的、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运用的训练。这就是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以致用,能为学生将来发展,提高生活服务能力打基础的学以致用。实践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补白。有些课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地,我们就可以作为语言读写结合的补白,让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世界。
(二)仿写。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仿写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表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妙语佳句、精彩段落进行仿写。
(三)续写。小学课本中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借此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凡卡》一文教学后,我们就可引导学生续写《爷爷给凡卡的一封回信》。
(四)改写。所谓改写,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题材、改变叙述人称或改变叙述顺序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的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但同时,我们更要注重语文的学科性质,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教。
参考文献:
[1]李而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6年。
[2]刘梅,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