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世珍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应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什么”,再创新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情境教学,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强烈愿望。在全面推进提效增能建设的今天,作为教师,也要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当着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任,自然需要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这几年数学创新教学的探索中,我们边实践边总结,积攒了一些能提效的教学良好方法。下面,谈谈实践策略。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什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预则立。要提高教学效果,把功夫花在课前,是我们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对此并没有付诸实践,潜意识中还是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在课堂上花时间,这种“时间=质量”的看法,还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时间放在课前准备上,不论备课还是教学手段、媒介的准备,都需要我们把工作做充分,做完善,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屋有粮,心不慌”的效果。在课前的众多准备工作中,钻研教材,弄清“教什么”,无疑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精心设计,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创新选择、使用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为增强课堂趣味性找到合适“话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在课前准备这个环节,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运用教材要“活”,培养双基要“实”。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防止课堂教学偏离课堂目标。对教材做适当调整或删减,对重难点做一些处理,使交流内容活起来。从而形成可操作性强的交流对话载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双基”的良好效果。
  二、联系现实,创设生活情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
  如果说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那么,良好的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和利用,便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了。在新课改实践中,在教学方法选择利用方面,我们常用策略就是情境法。因为其自身集成了激趣性、诱思性和煽情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而受到众多教师青睐。基于数学源于生活的实际,我们应用情境法教学时,又常采取的生活情境法,即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新课标对此提出了要求:“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值得我们注意的时,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才能使我们所选择的情境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三是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三、直观教学,分散教学难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种思维特征要求我们,需要与之对应的形象化教学手段,才能满足他们这种思维特征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其感受学习成功体验的概率。这样才能使之在良好的愉悦体验中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充分搭建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就把教材的难点分散了,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升。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作为重要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力往一处使”,找到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要知道,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1年。
  [2]李雷,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教育界,2015年。
  [3]李超英,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